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詩,小說要如何增加廣度

詩的字數有限,要在短短的篇幅中營造深遠廣大的效果,不外乎兩種作法:

第一種是用典。

正氣歌中大量的文人軼事和成語典故增加了整首的份量和重量,短短3百個字中上至先秦下到唐的12個先賢故事都在其中了,千年盡在於此。

第二種是對仗。

杜甫的蜀相一詩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前句提的是劉備的前朝,後句提的是劉禪的後朝,工整的對仗把整個蜀漢都包了進去,兩句中間的空白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這就是詩的巧妙。
用在小說或者其他文本裡面,我想也是一樣的。

以往的小說都採用線性敘事的手法寫作,隨著時間的流逝發展劇情,然而在看完之後總有一種不足的感覺,因為單線的故事容易造成單薄的感覺,於是作家們嘗試用多線的故事手法來寫作,多線交雜的情節,固然製造了豐富的內容,但是又常常出現寫過頭的情況,旁支分歧,使得主線模糊,甚至分線描寫的過頭到作者不知道該怎麼收回來。

於是更進一步的塊狀書寫就出現了,在描寫主線故事的時候,不時的交叉描寫過去的情節,或利用空白的過場,僅以暗示的手法讓讀者自行去判斷想像兩段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更者運用或真或假的典故,讓讀者能夠暫時跳開原本的故事,再利用這些典故拉回貼近到故事本身,來增加故事的風味。

我想寫詩和寫小說還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