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奇幻與科幻的差別

如果你看過了《黃金羅盤》,如果你看過了《星際大戰》,你能夠分別出哪一部作品屬於奇幻(fantasy),哪一部作品屬於科幻(Science Fiction,SF)嗎?

我相信這很難,因為同樣都是架空的作品,哪些算是科學的成分,哪些又是全然不可能呢?

難道用魔法的故事就叫做奇幻?那麼一篇60年代描寫人們只要用喊的,就能夠讓水煮開,讓菜炒好的「魔法故事」,今天看來不過就是聲控的機器罷了,又有誰能說那些魔法是不能成真的?

巴哈姆特的奇幻文學版的精華區有一串有趣的討論,下面就引用這些討論來歸納出些看法。
科幻大師亞瑟‧克拉克曾經提出三條定律:

-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當傑出但年老的科學家說什麼東西有可能時,幾乎一定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東西不可能時,他極有可能是錯的。
-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就是跨越這條界限,從不可能到可能中去。
-任何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看起來和魔法是難以區別的。

這邊特別用第三條定律來看奇幻和科幻的分野。

在奇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魔法」,如果給予了他足夠的理論來說明這種力量的產生,給予他足夠的立論基礎,而非單純的神秘學,那麼這種魔法是否可以稱之為進步的科學?甚至於魔法可能就是來自於現在科學的遺跡呢?

日本漫畫「海皇記」(川原正敏)中,就用了人類一度滅亡的世界做為舞台,讓過去的科學成為了當代的魔法,類似的還有「暗黑的破壞神」(萩原一至),則是讓魔法和天使加以細化,配合上科幻手法,讓這些生物成為人類科學所創的背景,輕小說「廢棄公主」(榊一郎)更是直接將舞台設定在公元7000年,人類因為受到秩序守護者的控制,文明發展侷限在中古時代,讓本來充滿中古世紀奇幻風格的作品躍身一變成為了科幻作品。

討論串中claw所舉的例子非常有趣,下面引用其中一段:

""突然想到龍槍編年史作者的Margaret Weis 與 Tracy Hickman
曾經有套未完成的Starshield系列,
Starshield的宇宙裡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法則。
大致上分來有的靠科技有的靠魔法,
靠反物質能源驅動的Jump Drive一到魔法空間,
就不能運作,
得靠魔法水晶來維持生命系統,租用飛龍來拉船。
跨界線嗎? 不,書側上印了Fantasy,
你就得乖乖的放到Fantasy的架子上。""

到這邊是不是越來越模糊了?
到底奇幻和科幻差在哪裡?是不是作者說了就算呢?

科幻小說家黃海提出一種看法,他用了三個重疊的圓圈說明了定義。

他說,科幻文學中,「科」和「幻」是不能分開的,故事中一定需要包含了「科學」的成分,還有「幻想」的因子,因為有科學的成分,所以他會是現在科學的延伸,將來有可能成真的技術。但是又要包含幻想的元素,所以這項技術應該是現在所做不到的技術,在故事中假設成真了。

好比說登陸火星,現在的確沒辦法讓人登上火星,但是依照目前的科學技術來推斷,在火星建立基地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好啦,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開頭提的《黃金羅盤》和《星際大戰》吧,黃金羅盤的故事建立在平行世界的概念上,在物理學的學說中,的確有一派學者提出有平行宇宙來解決時間所產生的諸多分歧,但是故事中用來通行各個世界的神秘匕首卻全然感受不到其科學的描述,故事的核心也並非放在科幻上頭,而是意圖藉由「塵」來解釋人類的原罪,而連結到我們的現實世界,則是作者讓「塵」和社會做出連結。

星際大戰的原力實在稱不上什麼科學,應該說是另外一種的變相魔法,心靈的力量,但是除了這個之外,光線槍,或者是機器人,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做到的技術,而在星際間漫遊,也是有機會成真,這樣加加減減下來,星際大戰只能夠算是一部充滿娛樂效果的不純正科幻作品。


  • 留言者: 黃海
  • Email: haihwang194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06-01 09:34:40
科幻與奇幻,有時是混為一體,難以區分的,《大鼻國歷險記》就是混合了童話與科幻,但它的故事主體是童話式的,《永康街共和國》是政治科幻,《秦始皇到台灣》是科幻也是奇幻,我畫的圖形,一如硬科幻、軟科幻,只供作研究的參考的方便,不是絕對的分野。「合理化的超現實想像,是我歸納的科幻定義的最大公約數」啦!不敢下定義,下了定義更多的爭議。大抵來說,以故事的主體架講來辨別,是科幻裡含奇幻,或奇幻裡含科幻,甚至兩者混融難以區分誰包含誰。 美國雨果獎(Hugo Award)是一個頒發給科幻或奇幻小說的文學獎,兩者作品綁‧‧一起,羅琳的《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李安的《臥虎藏龍》都在前幾年得獎。《《星際大戰》、《黃金羅盤》應是奇幻裡含科幻,《第三類接觸》,很明顯的是科幻,如果幾百年後,外星人正式移民地球,變成非科幻或古典科幻啦,一如某些凡爾納的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等。

《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一書中,我提出了「泛科幻」 的概念。

我的圖形中的「科學」:包含了「認知」、「探索」、「假設情況」等,如有機會再版,再予補充。



大抵來說:「合理化」在科幻是很重要的指標,作品「故事的主體架構」,是傾向科幻或奇幻,可以判別,有時是兩者融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