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要買電腦的時候,你一定會掛念的是CPU強不強,顯示卡好不好,但是對於一台電腦的整體效能影響最大的,往往不是這些。
好比我的電腦,用的是Vista 64位元,特效全開下,CPU也才10%的負載,顯示卡更是不可能一直跑大量的3D特效,通常一般使用我都會降低頻率來省電,只有玩遊戲的時候才會讓他全開。大多數的時候,電腦都不是全速的運轉,CPU再強,影響的幅度有限,顯示卡再好,你上網看文章的時候還是無用武之處,只會浪費你的電,那電腦要跑的快又順,關鍵到底在哪裡?
我認為是I/O設備
I/O設備就是指輸入和輸出的裝備,例如記憶體、硬碟、光碟機、USB、網路。這些東西才是整台電腦快不快的最大影響主因。
像是記憶體,市面上的記憶體大概有這幾種規格:
1.DDR 400MHz
2.DDR2 667MHz
3.DDR2 800Mhz
4.DDR2 1066Mhz
5.DDR3 1333MHz
後面的數字越大,表示記憶體的速度越快,而DDR、DDR2、DDR3的差異在規格上,因為長得不太一樣,所以買錯會不能插。
雖然記憶體會影響電腦的整體校能,但是800和1066之間的差異感受真的不大,比較有感覺的應該是大小的差別,1GB的DDR2 1066和2GB的DDR2 800比起來,2GB的效能還是好上許多,現在DDR2 800價格直直落的情況下,建議還是一次買足2GB以上的記憶體會比較好,至於高檔的DDR3,因為價格太貴,加上所提昇的效能感覺有限,所以目前還不建議購買。
硬碟則是最多人忽略的幾個項目,這也是影響電腦效能最大的關鍵。因為電腦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一定是從硬碟裡面抓資料,舉凡打報告、上網(是的,上網的時候也會頻繁的讀取硬碟)、玩遊戲都會用到硬碟,CPU和顯示卡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在等硬碟的資料來處理,就算你有了最好的CPU和顯示卡,硬碟不好你的電腦還是跑不出應該有的水準。
硬碟要快,第一個看轉速,轉速越快表示硬碟的動作越快,目前的主流是7200轉(就是一分鐘轉7200圈的意思),如果你要在轉速上追求的話,就是再上去的10000轉,但是萬轉硬碟實在太貴了,不推薦從這邊來下手。
那硬碟要快還能怎麼辦?就是從快取上下手。所謂的快取的意思是硬碟在找資料的時候,可以先把找到的部份資料暫時存入這塊記憶體中,如果電腦需要這份資料,就可以不用在經過讀取硬碟的步驟,簡單說,快取就像是河川的蓄水池,把資料存著,讓電腦不用一直等硬碟的資料。
這樣來說,快取是越大越好,現在像是WD或者是seagate兩家的入門硬碟,大多有8MB以上的快取,而主流一點的250GB或者320GB則是有16MB,如果要更多的話,seagate還有推出企業級的硬碟,保固更久,快取更是高達了32MB,這也是不錯的考量。
除了這些之外,還可以找單碟密度大的,和一些各家不同的技術,例如垂直寫入等等,這些就不在這多提了。
最近看朋友買的電腦整個緩慢到令人髮指的狀態,追根究底發現原來是硬碟出的毛病,從這次事件看到,硬碟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呢。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入聯?返聯?傻傻分不清楚
上一篇寫了外交,這一篇寫一下台灣在民國五十九年到六十一年間發生的事情,包含退出聯合國。
在王拓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中,列舉了四條重大事件,分別是:
1.民國59年11月開始的釣魚台事件
2.民國60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事件
3.民國61年2月21日美國總統訪問北平(民國68年台美斷交)
4.民國61年9月台日斷交
釣魚台事件,可能有人以為是在和中國爭奪主權,這不是最早的原因。當初的釣魚台事件,是因為美國本來就說在民國61年要把琉球還給日本,隨即卻又獨斷的把釣魚台也列為琉球的一部分,宣佈要一併交給日本。
這讓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尤其學生)群起激憤,一波波的抗議和集會,把整個「愛國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只有當國家明顯受到了挫折和危機的時候,民眾才會有向心力,最近的例子就是四川的大地震。
退出聯合國,則是一樁美國和中國的政治謀略。當時因為中國獲得中國大陸的領土,亟欲取得國際的承認,在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暗中支援下,把這件決議案送進了程序會,內容是討論中國常任理事國的代表權問題。在程序會上,「中華民國」以四票之差落敗,讓這個提案進入會程,在阿爾巴尼亞代表提出接受北平代表,驅逐蔣介石代表的表決上,「中華民國」慘敗(七十六票贊成、卅五票反對、二十國棄權)。
請記得決議文內容喔: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承認其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刻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與所有附屬組織非法佔有的席位逐出。」
意思是,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都在聯合國內沒變(China的加入日期還是寫1945年),只是代表換了,國際間不承認台灣政權是中華民國。
(以上可參考國史館和台心社的網頁)
台灣加入過聯合國嗎?不,台灣從來沒在聯合國中。返回聯合國嗎?是要搶下中國的代表席次,成為China?加入聯合國嗎?面對一個常任理事國和他的邦交國,會有勝算?
答案實在很明顯。
王拓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中為這時代做了個結論:
「這段時間的台灣社會由於國際重大事件的沖激,與國內經濟極不平衡的發展,而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帝國主義,與反抗殖民經濟和買辦經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要愛國家、愛民族、要關心社會大眾的生活問題。」
王拓認為這是鄉土文學發展的背景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上面這段話,讓我想到中國這幾年的變化,尤其是地震後的變化,經濟的極不平衡(虧他還是共產主義),反抗西方帝國主義(卻建立了東方帝國主義),反抗殖民經濟和買辦經濟(利用了中國廉價的勞工,中國產品行銷在全世界,誰殖民誰),整個社會充滿了中華民族主義,稍微煽動就整個沸騰,無論是之前的拒買日貨或者後來的抵制家樂福(法國),都呈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我認為中國正走在台灣過去的路上,如同台灣奇蹟,中國建立他們的中國奇蹟,這是用環境、土地、健康換來的財富,貧富的差距,則衝擊不屬於資本主義的共產結構,將來會如何?
拭目以待。
在王拓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中,列舉了四條重大事件,分別是:
1.民國59年11月開始的釣魚台事件
2.民國60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事件
3.民國61年2月21日美國總統訪問北平(民國68年台美斷交)
4.民國61年9月台日斷交
釣魚台事件,可能有人以為是在和中國爭奪主權,這不是最早的原因。當初的釣魚台事件,是因為美國本來就說在民國61年要把琉球還給日本,隨即卻又獨斷的把釣魚台也列為琉球的一部分,宣佈要一併交給日本。
這讓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尤其學生)群起激憤,一波波的抗議和集會,把整個「愛國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只有當國家明顯受到了挫折和危機的時候,民眾才會有向心力,最近的例子就是四川的大地震。
退出聯合國,則是一樁美國和中國的政治謀略。當時因為中國獲得中國大陸的領土,亟欲取得國際的承認,在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暗中支援下,把這件決議案送進了程序會,內容是討論中國常任理事國的代表權問題。在程序會上,「中華民國」以四票之差落敗,讓這個提案進入會程,在阿爾巴尼亞代表提出接受北平代表,驅逐蔣介石代表的表決上,「中華民國」慘敗(七十六票贊成、卅五票反對、二十國棄權)。
請記得決議文內容喔: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承認其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刻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與所有附屬組織非法佔有的席位逐出。」
意思是,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都在聯合國內沒變(China的加入日期還是寫1945年),只是代表換了,國際間不承認台灣政權是中華民國。
(以上可參考國史館和台心社的網頁)
台灣加入過聯合國嗎?不,台灣從來沒在聯合國中。返回聯合國嗎?是要搶下中國的代表席次,成為China?加入聯合國嗎?面對一個常任理事國和他的邦交國,會有勝算?
答案實在很明顯。
王拓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中為這時代做了個結論:
「這段時間的台灣社會由於國際重大事件的沖激,與國內經濟極不平衡的發展,而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帝國主義,與反抗殖民經濟和買辦經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要愛國家、愛民族、要關心社會大眾的生活問題。」
王拓認為這是鄉土文學發展的背景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上面這段話,讓我想到中國這幾年的變化,尤其是地震後的變化,經濟的極不平衡(虧他還是共產主義),反抗西方帝國主義(卻建立了東方帝國主義),反抗殖民經濟和買辦經濟(利用了中國廉價的勞工,中國產品行銷在全世界,誰殖民誰),整個社會充滿了中華民族主義,稍微煽動就整個沸騰,無論是之前的拒買日貨或者後來的抵制家樂福(法國),都呈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我認為中國正走在台灣過去的路上,如同台灣奇蹟,中國建立他們的中國奇蹟,這是用環境、土地、健康換來的財富,貧富的差距,則衝擊不屬於資本主義的共產結構,將來會如何?
拭目以待。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從馬英九的翻譯看台灣的邦交國
前些時候,馬英九接見外賓自己講英文,而非講中文然後透過翻譯轉譯,這點被記者和部份人認為是一種有辱國格的行為。事實上,後來記者會上馬冏解釋,這是因為透過翻譯的話,能夠談的時間就少了,而國格問題,他說這些邦交國英文也不是他們的母語,說英文並沒有不妥當。
嗯...我們到底有多少的邦交國?我們對這些國家到底瞭解多少?
根據外交部的網頁,我們現在有23個邦交國
亞太區的有:
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 (帛琉語、英語)
吐瓦魯Tuvalu(英文、吐瓦魯語)
馬紹爾群島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英語、馬紹爾語)
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英語、Pidgin及其他60多種原住民方言)
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英語)
諾魯 Republic of Nauru(英語)
中南美洲:
瓜地馬拉共和國Republic of Guatemala(西班牙語)
巴拉圭共和國Republic of Paraguay(西班牙語、瓜拉尼語(Guaraní))
聖文森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英語)
貝里斯Belize(英語為官方語言,西語人口或通西語者佔46%)
薩爾瓦多共和國Republic of El Salvador(西班牙語)
海地共和國Republic of Haiti(法語、克雷奧語)
尼加拉瓜共和國Republic of Nicaragua(西班牙語)
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西班牙語)
宏都拉斯共和國Republic of Honduras(西班牙語)
巴拿馬共和國Republic of Panama(西班牙語)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英語)
聖露西亞Saint Lucia(英語)
非洲區:
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法語)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葡萄牙語)
史瓦濟蘭王國Kingdom of Swaziland(英文)
甘比亞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Gambia(英語)
歐洲區:
教廷The Holy See(拉丁語
小小統計一下
說英文的國家有12個,說西班牙語的有8個,法語2個,其他都各一個。
說英文的才一半,說西班牙的有1/3,照理來說,除了英文之外,我們的第二外文應該是西班牙語吧?不過在台灣,會西班牙語的比例實在太少了。
對台灣影響最大的美國、日本、中國,我們沒有邦交,而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南美洲我們卻不會他們的語言,很奇怪嗎?
因為在台灣,所以一點都不奇怪。
題外一下,外交部長歐鴻鍊的照片,好像某位藝人......
)
嗯...我們到底有多少的邦交國?我們對這些國家到底瞭解多少?
根據外交部的網頁,我們現在有23個邦交國
亞太區的有:
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 (帛琉語、英語)
吐瓦魯Tuvalu(英文、吐瓦魯語)
馬紹爾群島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英語、馬紹爾語)
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英語、Pidgin及其他60多種原住民方言)
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英語)
諾魯 Republic of Nauru(英語)
中南美洲:
瓜地馬拉共和國Republic of Guatemala(西班牙語)
巴拉圭共和國Republic of Paraguay(西班牙語、瓜拉尼語(Guaraní))
聖文森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英語)
貝里斯Belize(英語為官方語言,西語人口或通西語者佔46%)
薩爾瓦多共和國Republic of El Salvador(西班牙語)
海地共和國Republic of Haiti(法語、克雷奧語)
尼加拉瓜共和國Republic of Nicaragua(西班牙語)
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西班牙語)
宏都拉斯共和國Republic of Honduras(西班牙語)
巴拿馬共和國Republic of Panama(西班牙語)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英語)
聖露西亞Saint Lucia(英語)
非洲區:
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法語)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葡萄牙語)
史瓦濟蘭王國Kingdom of Swaziland(英文)
甘比亞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Gambia(英語)
歐洲區:
教廷The Holy See(拉丁語
小小統計一下
說英文的國家有12個,說西班牙語的有8個,法語2個,其他都各一個。
說英文的才一半,說西班牙的有1/3,照理來說,除了英文之外,我們的第二外文應該是西班牙語吧?不過在台灣,會西班牙語的比例實在太少了。
對台灣影響最大的美國、日本、中國,我們沒有邦交,而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南美洲我們卻不會他們的語言,很奇怪嗎?
因為在台灣,所以一點都不奇怪。
題外一下,外交部長歐鴻鍊的照片,好像某位藝人......
)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我看機器人
科幻小說中,有三種人最為著名,第一種是外星人,第二種是複製人/改造人,第三種是機器人。
除了外星人之外,另外兩種現在已經出現了,複製人/改造人還有著道德上的爭議,所以最快進入我們生活的,應該就是機器人了。
當然,機器人的出現其實不算晚,但是我這邊指的是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這一種,現在還在努力中,而出力最大,研究的最深入的國家,是日本。
日本在戰後,幫助日本人在敗戰的陰影中度過那段黑暗歲月的,是漫畫中,小說中出現的巨大機器人,隨著這些巨大鐵塊的魄力,生活中的苦悶和自卑感都暫時丟到腦後,正因為如此,巨大機器人成為了日本國民心目中的依靠,舉凡鐵金剛系列、蓋特機器人、六神合體、孔巴拉V、到長青的鋼彈系列,這樣異常數量的機器人作品,可以窺見這種狂熱的氛圍。
那如果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真的出現了,人類會拿來做什麼?
機器人和一般人類最大的差異來自於機器人不是人,看起來好像很廢話,但是這就是機器人的最大特點。
沒有生理困擾,所以不怕累,不會恐懼,絕對服從,不可能背叛,就算故障壞掉,修理換掉都可以。
還能夠細心體貼,決不出錯,善解人意,而且,專屬你使用。
這樣的特性,讓他能夠勝任這些危險又特殊的工作,比方說:
軍事用途
不怕死亡,不會恐懼,能夠刀槍不入的機器士兵,是多完美的殺戮工具,機器戰警和魔鬼終結者都顯示出這種「科學怪人」的崇拜。
如果是還能夠載人,接受控制的機器人,上面一堆作品都是發揮這種功用的最好證明。
高精密工作
精密的雷射手術,讓機器人醫生來幫你開刀,哪怕是在戰場上開刀,都能夠保證心無旁鶩,使命必達。
高危險工作
快要倒塌的礦坑,有著致命毒氣的下水道維修工程,或者是高溫的火場救援,是的,你唯一可以完全依賴的就是機器人,就算真的出了意外,也不用擔心更多的犧牲。
性愛
完美的肉體,完全沒有避孕問題,技巧高超,而且不會累,你想怎麼玩,愛玩多久都可以,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誰都可以享受他。
是的,機器人就是這麼的好用,你最好的管家,僕人,伴侶,奴隸,玩具。
如果機器人就這樣的出現,人和人之間又剩下什麼樣的關係?
你不需要去討好其他人,你不用去找男/女朋友,不用去看另一半的臉色,不需要受他的氣,也不再被另一半背叛,全因為你的所有心理、生理需求,機器人都能夠滿足你。
每個人都能夠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國家,自己就是國王。
過去,美國到非洲大量的抓黑人回來當奴隸,直到林肯解放了黑奴,因為黑人也是人,也應該要有自己的人權,現在,美國甚至有可能出現黑人總統。
未來,機器人的出現,讓人與人不再接觸,傳宗接代的任務交給了試管,每個人都封閉在自己的國度中,生活的一切都交給了機器人處理,是的,新的奴隸,而且這回沒有了人權問題。
我想起了CLAMP的chobits,在加上泛用人型少女-百式,真有種既哀傷又莫名興奮的感覺。
除了外星人之外,另外兩種現在已經出現了,複製人/改造人還有著道德上的爭議,所以最快進入我們生活的,應該就是機器人了。
當然,機器人的出現其實不算晚,但是我這邊指的是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這一種,現在還在努力中,而出力最大,研究的最深入的國家,是日本。
日本在戰後,幫助日本人在敗戰的陰影中度過那段黑暗歲月的,是漫畫中,小說中出現的巨大機器人,隨著這些巨大鐵塊的魄力,生活中的苦悶和自卑感都暫時丟到腦後,正因為如此,巨大機器人成為了日本國民心目中的依靠,舉凡鐵金剛系列、蓋特機器人、六神合體、孔巴拉V、到長青的鋼彈系列,這樣異常數量的機器人作品,可以窺見這種狂熱的氛圍。
那如果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真的出現了,人類會拿來做什麼?
機器人和一般人類最大的差異來自於機器人不是人,看起來好像很廢話,但是這就是機器人的最大特點。
沒有生理困擾,所以不怕累,不會恐懼,絕對服從,不可能背叛,就算故障壞掉,修理換掉都可以。
還能夠細心體貼,決不出錯,善解人意,而且,專屬你使用。
這樣的特性,讓他能夠勝任這些危險又特殊的工作,比方說:
軍事用途
不怕死亡,不會恐懼,能夠刀槍不入的機器士兵,是多完美的殺戮工具,機器戰警和魔鬼終結者都顯示出這種「科學怪人」的崇拜。
如果是還能夠載人,接受控制的機器人,上面一堆作品都是發揮這種功用的最好證明。
高精密工作
精密的雷射手術,讓機器人醫生來幫你開刀,哪怕是在戰場上開刀,都能夠保證心無旁鶩,使命必達。
高危險工作
快要倒塌的礦坑,有著致命毒氣的下水道維修工程,或者是高溫的火場救援,是的,你唯一可以完全依賴的就是機器人,就算真的出了意外,也不用擔心更多的犧牲。
性愛
完美的肉體,完全沒有避孕問題,技巧高超,而且不會累,你想怎麼玩,愛玩多久都可以,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誰都可以享受他。
是的,機器人就是這麼的好用,你最好的管家,僕人,伴侶,奴隸,玩具。
如果機器人就這樣的出現,人和人之間又剩下什麼樣的關係?
你不需要去討好其他人,你不用去找男/女朋友,不用去看另一半的臉色,不需要受他的氣,也不再被另一半背叛,全因為你的所有心理、生理需求,機器人都能夠滿足你。
每個人都能夠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國家,自己就是國王。
過去,美國到非洲大量的抓黑人回來當奴隸,直到林肯解放了黑奴,因為黑人也是人,也應該要有自己的人權,現在,美國甚至有可能出現黑人總統。
未來,機器人的出現,讓人與人不再接觸,傳宗接代的任務交給了試管,每個人都封閉在自己的國度中,生活的一切都交給了機器人處理,是的,新的奴隸,而且這回沒有了人權問題。
我想起了CLAMP的chobits,在加上泛用人型少女-百式,真有種既哀傷又莫名興奮的感覺。
向過去告別
什麼時候,一個視機車比生命還重要的暴走族會放棄自己的機車?
這個答案,我先保留。
我要賣的:魔獸世界 遊戲帳號:水晶之刺聯盟方聖騎(S3全套)
從魔獸世界在台灣開始OB的時候,我接觸了這款遊戲,然後深陷其中,那是我剛剛買了iMac G5的時候。
我不單單是自己沈迷,更把同寢室的好友都拉下水,在我一知半解的帶領下,暢遊艾澤拉斯大陸。
經歷過在梣谷的百人大混戰,也打過阿拉希高地上避難谷地和落錘鎮的互推屠殺,OB結束隨之而來的是BBSSD的副本挑戰,當年要組滿10人才能夠挑戰的斯坦索姆、通靈學院,是的,我走過魔獸最黃金的歲月。
為了玩魔獸,課可以不上,覺可以不睡,因為好玩。第一次對遊戲的公會這麼投入,第一次發現和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完成這些挑戰是這樣的過癮,當拓荒未知的副本,萬眾一心的努力,在失敗無數次後推倒了BOSS,這種喜悅讓我願意像是上班打卡一樣的玩下去。
漸漸的,我的世界只剩下了魔獸,我的朋友只剩下了這些網友。
幾乎玩過了所有的副本,打過所有的戰場,就算是競技場,也打上決鬥者過,體驗過公會不和所爆發的抓馬,也看過會長變成過節老鼠,巴哈鄉民癱瘓伺服器,還當過魔獸藏寶箱的小板主,夠了,真的夠了。
今年4月,我買了一台新電腦,有著最優秀的配備,能夠讓魔獸特效全開的享受遊戲,本以為我會更沈迷其中,但是我發現我變了。新的電腦,預告了我要開始新的生活。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什麼時候暴走族會放棄自己的機車?
只有在出現了比機車更重要的寶物的時候,才會放棄他。就像是魚與熊掌,生命中就是會出現這樣的時刻,一個關鍵的時刻,你必須做出選擇,你要把特攻服交給你的繼承者,把過去的回憶放在心中,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人生中失敗總是比成功多很多,所以與其走在安穩的道路上祈求成功,不如走在就算失敗也不會後悔的路上前進,只有自己喜歡的選擇才能夠讓自己不害怕失敗。
現在,我要把這個帳號賣出去,就算我失去了過去努力的點點滴滴,但是,回憶在我心中不可抹滅,而我還是要走上我自己的道路去。
直到我認可了我的選擇,我才會再度回到魔獸世界,回到艾澤拉斯,回到隊友的懷抱。
這個答案,我先保留。
我要賣的:魔獸世界 遊戲帳號:水晶之刺聯盟方聖騎(S3全套)
![]() | |
從魔獸世界在台灣開始OB的時候,我接觸了這款遊戲,然後深陷其中,那是我剛剛買了iMac G5的時候。
我不單單是自己沈迷,更把同寢室的好友都拉下水,在我一知半解的帶領下,暢遊艾澤拉斯大陸。
經歷過在梣谷的百人大混戰,也打過阿拉希高地上避難谷地和落錘鎮的互推屠殺,OB結束隨之而來的是BBSSD的副本挑戰,當年要組滿10人才能夠挑戰的斯坦索姆、通靈學院,是的,我走過魔獸最黃金的歲月。
為了玩魔獸,課可以不上,覺可以不睡,因為好玩。第一次對遊戲的公會這麼投入,第一次發現和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完成這些挑戰是這樣的過癮,當拓荒未知的副本,萬眾一心的努力,在失敗無數次後推倒了BOSS,這種喜悅讓我願意像是上班打卡一樣的玩下去。
漸漸的,我的世界只剩下了魔獸,我的朋友只剩下了這些網友。
幾乎玩過了所有的副本,打過所有的戰場,就算是競技場,也打上決鬥者過,體驗過公會不和所爆發的抓馬,也看過會長變成過節老鼠,巴哈鄉民癱瘓伺服器,還當過魔獸藏寶箱的小板主,夠了,真的夠了。
今年4月,我買了一台新電腦,有著最優秀的配備,能夠讓魔獸特效全開的享受遊戲,本以為我會更沈迷其中,但是我發現我變了。新的電腦,預告了我要開始新的生活。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什麼時候暴走族會放棄自己的機車?
只有在出現了比機車更重要的寶物的時候,才會放棄他。就像是魚與熊掌,生命中就是會出現這樣的時刻,一個關鍵的時刻,你必須做出選擇,你要把特攻服交給你的繼承者,把過去的回憶放在心中,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人生中失敗總是比成功多很多,所以與其走在安穩的道路上祈求成功,不如走在就算失敗也不會後悔的路上前進,只有自己喜歡的選擇才能夠讓自己不害怕失敗。
現在,我要把這個帳號賣出去,就算我失去了過去努力的點點滴滴,但是,回憶在我心中不可抹滅,而我還是要走上我自己的道路去。
直到我認可了我的選擇,我才會再度回到魔獸世界,回到艾澤拉斯,回到隊友的懷抱。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詩,小說要如何增加廣度
詩的字數有限,要在短短的篇幅中營造深遠廣大的效果,不外乎兩種作法:
第一種是用典。
正氣歌中大量的文人軼事和成語典故增加了整首的份量和重量,短短3百個字中上至先秦下到唐的12個先賢故事都在其中了,千年盡在於此。
第二種是對仗。
杜甫的蜀相一詩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前句提的是劉備的前朝,後句提的是劉禪的後朝,工整的對仗把整個蜀漢都包了進去,兩句中間的空白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這就是詩的巧妙。
用在小說或者其他文本裡面,我想也是一樣的。
以往的小說都採用線性敘事的手法寫作,隨著時間的流逝發展劇情,然而在看完之後總有一種不足的感覺,因為單線的故事容易造成單薄的感覺,於是作家們嘗試用多線的故事手法來寫作,多線交雜的情節,固然製造了豐富的內容,但是又常常出現寫過頭的情況,旁支分歧,使得主線模糊,甚至分線描寫的過頭到作者不知道該怎麼收回來。
於是更進一步的塊狀書寫就出現了,在描寫主線故事的時候,不時的交叉描寫過去的情節,或利用空白的過場,僅以暗示的手法讓讀者自行去判斷想像兩段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更者運用或真或假的典故,讓讀者能夠暫時跳開原本的故事,再利用這些典故拉回貼近到故事本身,來增加故事的風味。
我想寫詩和寫小說還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寫。
第一種是用典。
正氣歌中大量的文人軼事和成語典故增加了整首的份量和重量,短短3百個字中上至先秦下到唐的12個先賢故事都在其中了,千年盡在於此。
第二種是對仗。
杜甫的蜀相一詩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前句提的是劉備的前朝,後句提的是劉禪的後朝,工整的對仗把整個蜀漢都包了進去,兩句中間的空白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這就是詩的巧妙。
用在小說或者其他文本裡面,我想也是一樣的。
以往的小說都採用線性敘事的手法寫作,隨著時間的流逝發展劇情,然而在看完之後總有一種不足的感覺,因為單線的故事容易造成單薄的感覺,於是作家們嘗試用多線的故事手法來寫作,多線交雜的情節,固然製造了豐富的內容,但是又常常出現寫過頭的情況,旁支分歧,使得主線模糊,甚至分線描寫的過頭到作者不知道該怎麼收回來。
於是更進一步的塊狀書寫就出現了,在描寫主線故事的時候,不時的交叉描寫過去的情節,或利用空白的過場,僅以暗示的手法讓讀者自行去判斷想像兩段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更者運用或真或假的典故,讓讀者能夠暫時跳開原本的故事,再利用這些典故拉回貼近到故事本身,來增加故事的風味。
我想寫詩和寫小說還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寫。
奇幻與科幻的差別
如果你看過了《黃金羅盤》,如果你看過了《星際大戰》,你能夠分別出哪一部作品屬於奇幻(fantasy),哪一部作品屬於科幻(Science Fiction,SF)嗎?
我相信這很難,因為同樣都是架空的作品,哪些算是科學的成分,哪些又是全然不可能呢?
難道用魔法的故事就叫做奇幻?那麼一篇60年代描寫人們只要用喊的,就能夠讓水煮開,讓菜炒好的「魔法故事」,今天看來不過就是聲控的機器罷了,又有誰能說那些魔法是不能成真的?
在巴哈姆特的奇幻文學版的精華區有一串有趣的討論,下面就引用這些討論來歸納出些看法。
科幻大師亞瑟‧克拉克曾經提出三條定律:
-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當傑出但年老的科學家說什麼東西有可能時,幾乎一定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東西不可能時,他極有可能是錯的。
-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就是跨越這條界限,從不可能到可能中去。
-任何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看起來和魔法是難以區別的。
這邊特別用第三條定律來看奇幻和科幻的分野。
在奇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魔法」,如果給予了他足夠的理論來說明這種力量的產生,給予他足夠的立論基礎,而非單純的神秘學,那麼這種魔法是否可以稱之為進步的科學?甚至於魔法可能就是來自於現在科學的遺跡呢?
日本漫畫「海皇記」(川原正敏)中,就用了人類一度滅亡的世界做為舞台,讓過去的科學成為了當代的魔法,類似的還有「暗黑的破壞神」(萩原一至),則是讓魔法和天使加以細化,配合上科幻手法,讓這些生物成為人類科學所創的背景,輕小說「廢棄公主」(榊一郎)更是直接將舞台設定在公元7000年,人類因為受到秩序守護者的控制,文明發展侷限在中古時代,讓本來充滿中古世紀奇幻風格的作品躍身一變成為了科幻作品。
討論串中claw所舉的例子非常有趣,下面引用其中一段:
""突然想到龍槍編年史作者的Margaret Weis 與 Tracy Hickman
曾經有套未完成的Starshield系列,
Starshield的宇宙裡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法則。
大致上分來有的靠科技有的靠魔法,
靠反物質能源驅動的Jump Drive一到魔法空間,
就不能運作,
得靠魔法水晶來維持生命系統,租用飛龍來拉船。
跨界線嗎? 不,書側上印了Fantasy,
你就得乖乖的放到Fantasy的架子上。""
到這邊是不是越來越模糊了?
到底奇幻和科幻差在哪裡?是不是作者說了就算呢?
科幻小說家黃海提出一種看法,他用了三個重疊的圓圈說明了定義。
他說,科幻文學中,「科」和「幻」是不能分開的,故事中一定需要包含了「科學」的成分,還有「幻想」的因子,因為有科學的成分,所以他會是現在科學的延伸,將來有可能成真的技術。但是又要包含幻想的元素,所以這項技術應該是現在所做不到的技術,在故事中假設成真了。
好比說登陸火星,現在的確沒辦法讓人登上火星,但是依照目前的科學技術來推斷,在火星建立基地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好啦,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開頭提的《黃金羅盤》和《星際大戰》吧,黃金羅盤的故事建立在平行世界的概念上,在物理學的學說中,的確有一派學者提出有平行宇宙來解決時間所產生的諸多分歧,但是故事中用來通行各個世界的神秘匕首卻全然感受不到其科學的描述,故事的核心也並非放在科幻上頭,而是意圖藉由「塵」來解釋人類的原罪,而連結到我們的現實世界,則是作者讓「塵」和社會做出連結。
星際大戰的原力實在稱不上什麼科學,應該說是另外一種的變相魔法,心靈的力量,但是除了這個之外,光線槍,或者是機器人,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做到的技術,而在星際間漫遊,也是有機會成真,這樣加加減減下來,星際大戰只能夠算是一部充滿娛樂效果的不純正科幻作品。
《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一書中,我提出了「泛科幻」 的概念。
我的圖形中的「科學」:包含了「認知」、「探索」、「假設情況」等,如有機會再版,再予補充。
大抵來說:「合理化」在科幻是很重要的指標,作品「故事的主體架構」,是傾向科幻或奇幻,可以判別,有時是兩者融的。
我相信這很難,因為同樣都是架空的作品,哪些算是科學的成分,哪些又是全然不可能呢?
難道用魔法的故事就叫做奇幻?那麼一篇60年代描寫人們只要用喊的,就能夠讓水煮開,讓菜炒好的「魔法故事」,今天看來不過就是聲控的機器罷了,又有誰能說那些魔法是不能成真的?
在巴哈姆特的奇幻文學版的精華區有一串有趣的討論,下面就引用這些討論來歸納出些看法。
科幻大師亞瑟‧克拉克曾經提出三條定律:
-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當傑出但年老的科學家說什麼東西有可能時,幾乎一定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東西不可能時,他極有可能是錯的。
-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就是跨越這條界限,從不可能到可能中去。
-任何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看起來和魔法是難以區別的。
這邊特別用第三條定律來看奇幻和科幻的分野。
在奇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魔法」,如果給予了他足夠的理論來說明這種力量的產生,給予他足夠的立論基礎,而非單純的神秘學,那麼這種魔法是否可以稱之為進步的科學?甚至於魔法可能就是來自於現在科學的遺跡呢?
日本漫畫「海皇記」(川原正敏)中,就用了人類一度滅亡的世界做為舞台,讓過去的科學成為了當代的魔法,類似的還有「暗黑的破壞神」(萩原一至),則是讓魔法和天使加以細化,配合上科幻手法,讓這些生物成為人類科學所創的背景,輕小說「廢棄公主」(榊一郎)更是直接將舞台設定在公元7000年,人類因為受到秩序守護者的控制,文明發展侷限在中古時代,讓本來充滿中古世紀奇幻風格的作品躍身一變成為了科幻作品。
討論串中claw所舉的例子非常有趣,下面引用其中一段:
""突然想到龍槍編年史作者的Margaret Weis 與 Tracy Hickman
曾經有套未完成的Starshield系列,
Starshield的宇宙裡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法則。
大致上分來有的靠科技有的靠魔法,
靠反物質能源驅動的Jump Drive一到魔法空間,
就不能運作,
得靠魔法水晶來維持生命系統,租用飛龍來拉船。
跨界線嗎? 不,書側上印了Fantasy,
你就得乖乖的放到Fantasy的架子上。""
到這邊是不是越來越模糊了?
到底奇幻和科幻差在哪裡?是不是作者說了就算呢?
科幻小說家黃海提出一種看法,他用了三個重疊的圓圈說明了定義。
他說,科幻文學中,「科」和「幻」是不能分開的,故事中一定需要包含了「科學」的成分,還有「幻想」的因子,因為有科學的成分,所以他會是現在科學的延伸,將來有可能成真的技術。但是又要包含幻想的元素,所以這項技術應該是現在所做不到的技術,在故事中假設成真了。
好比說登陸火星,現在的確沒辦法讓人登上火星,但是依照目前的科學技術來推斷,在火星建立基地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好啦,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開頭提的《黃金羅盤》和《星際大戰》吧,黃金羅盤的故事建立在平行世界的概念上,在物理學的學說中,的確有一派學者提出有平行宇宙來解決時間所產生的諸多分歧,但是故事中用來通行各個世界的神秘匕首卻全然感受不到其科學的描述,故事的核心也並非放在科幻上頭,而是意圖藉由「塵」來解釋人類的原罪,而連結到我們的現實世界,則是作者讓「塵」和社會做出連結。
星際大戰的原力實在稱不上什麼科學,應該說是另外一種的變相魔法,心靈的力量,但是除了這個之外,光線槍,或者是機器人,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做到的技術,而在星際間漫遊,也是有機會成真,這樣加加減減下來,星際大戰只能夠算是一部充滿娛樂效果的不純正科幻作品。
- 留言者: 黃海
- Email: haihwang194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06-01 09:34:40
《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一書中,我提出了「泛科幻」 的概念。
我的圖形中的「科學」:包含了「認知」、「探索」、「假設情況」等,如有機會再版,再予補充。
大抵來說:「合理化」在科幻是很重要的指標,作品「故事的主體架構」,是傾向科幻或奇幻,可以判別,有時是兩者融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