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6日 星期三

讀《教育體制讓台灣變兩種世界》有感

我是在聯合新聞網上看到這篇林金源教授《教育體制讓台灣變兩種世界》,看過之後我在想為什麼有這樣的問題發生?事出必有因,問題的根源,不單只是教育當局,恐怕更是社會的責任。



台灣的社會最大的幾個亂象來源之一,就是「成績」,這是個以成績論定一個人的好壞成功的社會價值觀,你看到電視新聞播出成功高中學生意圖殺害北一女學生,所有人的目光第一時間注意到的是他們一個是成功高中,一個是北一女,心裡想著怎麼學歷這麼高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然後出現了名校學生EQ比較低之類的說法。這是不對的,怎麼可以用他/她所讀的學校去認定一個人?你要注意的應該是「是不是這個年紀的青少年都有這個問題?」不是看著他們讀著高學歷卻擁有低EQ。



人的好壞真的不能用他的成績來分別,所謂的名校情節,讓孩子從小建立起功利主義,有了好成績,有了好學校,就能代表孩子的成功,成為父母的驕傲,於是補習、學習才藝、針對考試讀書、上課,我們教出來的是什麼?一台台的考試機器,我們自以為讓孩子多方發展了,卻只是用另一種成績來評斷他,孩子有沒有不學習的權利?



這種成績文化用到了學校之外,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成績,上班有了考績,當了政治人物有了政績,你想到的只是做出「表面工夫」,就像補習一樣,你根本只是迎合了大多數人的胃口,你真的在做你自己嗎?我真的很懷疑,我也懷疑我自己。當成績的因素不在,我能不能自動自發的去讀書,去學習我想學的?



將來我的小孩,我希望能就教導他不要去管成績,而是要去問自己,你真的想學嗎?我希望他能夠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我。















  • 留言者: vanqu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5-02 18:33:00

不去管成績不代表就是想學習.



成績原來的意義在於測試學生所學習到的內容到底有多少是能為學生所運

用的, 而非單純作為社會評判個人價值的標準. 而且說真的, 真正懂得自

己價值者, 不見得就會被成績這東西給左右, 反倒是一些基礎沒打好, 同

時卻又過度敏感的學生, 容易因為對師長們一味要求"帳面成績"成長而忽

略"學生真正學習到了什麼"而產生對成績的誤解.



說真的, 比較會考試雖然不代表比較懂得運用自己所吸收的知識, 但是比

較不會考試者也不見得真的就能在自己的領域獲得突出的成就. 這不只是

心思是否被花費, 而是邏輯能力運用有關.



如果面對自己想學習的東西, 成績是一個能夠很簡易理解的評判工具, 不

去管成績可能反而讓自己將來後悔.



我的想法是, 不是不要管成績, 而是老師與家長們要知道作為評判工具的

"考試題目"是否能夠評判學生學習成效的程度, 如果如近日那種"台灣歷

屆總統何人對民主較無貢獻"之類的選擇題題目, 我想乾脆叫學生每天收

看"2100全民開講"還快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