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6日 星期三

台灣的文字

台灣人現在用的是所謂的「正體」中文,和中國的「簡體」中文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原來在1950年之前,簡體字只是少量的出現在漢字中,大多是約定俗成的簡化,到了1950年代後,大陸開始提倡簡體字,由「四人幫」開始,他們過度簡化了許多文字,病認為這樣可以消滅中國的文盲。



這些簡體字的數量,大約五千多字,但是為現在的世界情勢投下了很多變數。



自此,1949年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使用自古以來的「正體」中文,而中國則使用了「簡體」中文,於是文化產生了隔閡,雖然說的是同樣的語言,卻用的是不同的文字。



究竟簡體好還是正體好,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就文化的傳承上來看,簡體的過度簡化,破壞了文字的架構,並且自己和過去建立起一道障礙,造成了閱讀1950年前作品的不便。如今電腦的普及,讓簡體字的原先功能變得更薄弱。



再說台灣1949年之前,絕大部份的台灣民眾所學習的是日文,說的是日語、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對於漢字的認識病沒有比中國當時的人民要來得多,但是50年過去了,正體中文在台灣生根,幾乎每個人都能識字,證明當初簡體中文提高識字率的想法是有問題的,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



不過現在中國的軍事、經濟能力都上來了,大有挑戰一超多強(一超指的是超級強權:美國,多強指的是各大強國,如日本或者英國)的氣勢,挾帶著人口與政治優勢,簡體字自然大行其道,但是當你想更了解中國文化,卻需要學習的是台灣的正體字,這就是政治所造成的奇怪現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