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兒童文學的目的
成人為什麼要寫兒童文學給兒童看?大人為什麼會在孩子面前說故事?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向孩子說故事有著強烈的教育意義存在,大多當作啟蒙教材使用,舉凡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弟子規、女誡和家訓文學,在傳統中國文化之中,倫理道德似乎是一早就要藉由故事去「教育」兒童,直接灌輸給兒童。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故事似乎是哄哄小孩上床的有效道具,單純簡單又直接的劇情,對於孩童的目的有著很大的制約與限制的味道,利用壞人悲慘的下場恐嚇孩童如果做了一樣的事,將會遭受的處罰,再利用千篇一律的Happy ending來說服兒童,故事已經結束,再也沒有變化了。
無論西方或東方,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兒童是要先知道,先記住,「等你長大就知道了」,或是直接就利用故事來幫孩子下了結論,拍棺論定。這樣的兒童文學,是不是正在扼殺了兒童的可能性?讓兒童文學淪為大人們自慰的工具?我真的不希望如此。
我所認為的兒童文學,他們目的不是在教導孩子些什麼,而是要讓孩子們去想些什麼,我們要教的不是告訴孩子,這個人是壞人,所以我們討厭他。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要幫助孩子去瞭解,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做?他這樣做會有什麼什麼後果?他會對周圍產生什麼影響?
兒童文學不是「灌輸」兒童一套價值觀念,兒童文學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灰姑娘》的分析
故事的開端是從疼愛灰姑娘仙度瑞拉的親生媽媽去世,仙度瑞拉的父親再娶開始。
為什麼故事這樣安排?這種在形式上將仙度瑞拉孤立,形同孤兒的安排,透露出大人關切孩子的自主以及安全感的問題,孤兒雖必須獨立,但也可以自由自在去冒險而毋須受大人保護的約束[1]。這也透露出一種在危機中所瀰漫的冒險氣氛,既刺激又令人有種興奮。
父親的再娶行為似乎是日後仙度瑞拉苦難的源頭,但是在故事中卻沒有清楚交代父親的去向,甚至某些版本中,父親只有在這裡出現過這樣一句話而已,為什麼?我們該如何像孩子解釋?
父親的薄弱存在感,很有可能是因為「男性主義」的影響,避免了男性站在「邪惡」的一方,後面盡可能不提到,也是為了淡化父親對於整件事的影響。但是在較早之前版本中的灰姑娘,父親在舞會中懷疑起那名女子是不是仙度瑞拉,而帶著斧頭攻擊可能藏身的地點,卻又被仙度瑞拉巧妙的逃掉。這是不是在隱喻著成人甚至是父親對於女兒的性慾?而仙度瑞拉的成功逃開以及父親沒有繼續的追趕,象徵了這種慾望的及時壓抑。
繼母的出現,無論是灰姑娘的格林童話,或是安徒生的童話之中,都常常出現,這其中當然除了下面會提到的精神分析法之外,也可以用歷史的角度去解析。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孩童有半數會在十歲前死亡,而活下來的孩童在成年之前,又多半會失去父親或母親的其中之一。[2]
而如果以精神分析法,則不能不提下面幾個大家: 布魯諾‧貝托漢(Bettelheim, Bruno),他認為是繼母的出現,而非親生母親,所呈現出的是孩子欲除去同性父母,以便與異性父母發展無意識情慾的伊底帕斯慾望(Oedipus complex)。而其他如榮格或是拉崗對於這位繼母的解釋大同小異,就先不贅訴了。
我們繼續故事的情節,父親要幫女兒們買禮物,兩個跟著繼母過來的姊姊要了珠寶首飾,而仙度瑞拉則是要求了一支榛樹的樹枝,然後種在母親的墳前。
為什麼仙度瑞拉不要金銀珠寶,而是一支小小的樹枝呢?其實在原本的故事中,並沒有出現有仙女幫助仙度瑞拉,而是仙度瑞拉母親的遺言:「在我的墳上種一棵樹,只要你搖搖那棵樹,你想要的東西就會掉下來。」。總之,仙度瑞拉的東西原本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洋裝、馬車(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馬車從樹上掉下來?那畫面一定很爆笑)、玻璃鞋。
其實樹枝帶有著「分享」的含意。[2]
在當時的習俗,母親會把財產留給女兒,而在仙度瑞拉成年前,會找個委託人負責把保管這筆財產。種在墳前的樹枝則是暗指保管人已經動用了這筆財產,而且使得財產開始增加,像是這棵樹一樣。所以等到仙度瑞拉需要的時候,才能夠從樹上取用到這些成長的「果實」。
但是樹同時也具有生命以及幸福的含意在裡面,仙度瑞拉在母親墳前種下這顆樹苗,代表著她自此開始成長,還有一種已逝母親的祝福意味,最後成長茁壯。
故事繼續下去,仙度瑞拉對於繼母以及姊姊的虐待總是默默的忍受,每天到母親墳前以淚洗面,直到王子宣佈要召開舞會。
賈姬‧拉崗的分析說,故事中所出現的火、灰燼及家庭跟灰塵等生存基本元素,轉變成固著、能力有限、安逸於不變與受限體系的人。他認為仙度瑞拉已經變成了一個臣民,所具備特定的主體或是獨立性,但實際上則是選擇接受了陽具統治的社會結構。
但是我的觀點和大師有點出入,仙度瑞拉安於上述的生存元素,接受這樣的統治,或許並非只是成為了臣民,而是在家庭之中,尋求維繫家庭結構的妥協,而每天到母親墳前的哭泣,是仙度瑞拉維持這種妥協的必要條件。
故事到了舞會的晚上,繼母和姊姊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準備出門,仙度瑞拉說也想一起去。繼母和姊姊不但嘲笑她,並且出了難題為難仙度瑞拉,他們要求她把混在灰裡面的豆子分離出來。仙度瑞拉藉由小鳥的幫助完成了難題,但是繼母和姊姊還是不願意帶仙度瑞拉去,留下仙度瑞拉一個人。
從這邊就看得出來,仙度瑞拉並不是安於不變,隨著時間的流逝,她也渴望藉由參加舞會來改變,而統治階層的繼母與姊姊自然不樂見如此,故百般刁難。
有趣的是,將混入灰燼的豆子分離出來,這到難題普見於當時的各種童話故事之中,如果照拉崗大師的說法,灰燼有著代表家庭的意味,那麼分離出來的動作就可以解釋成為孩童渴望自家庭分離。而為什麼是小鳥來幫忙?小鳥的象徵很可能就是自由,自家庭中能夠獨立出來,脫離成人管束並且獲得自由,恐怕就是這道問題的背後意義。
仙度瑞拉完成了這道難題,象徵的是通過了考驗,但是卻得不到成人的認定。
到了這邊,故事有了兩種版本。第一種是仙女出現,然後用法術幫助了仙度瑞拉,給她漂亮的衣服以及老鼠車伕、南瓜馬車。最早之前的另外一種版本,則是仙度瑞拉到母親的墳前,搖一搖那一棵樹,然後樹上掉下了馬車和禮服。
前面有提過,墳前的樹,有著財產託管的習俗隱含其中,這邊就不再提一遍。倒是仙女的出現,拉崗大師有著這樣的分析。大師認為當仙度瑞拉接受了仙女的各種魔法,而這些又使她變成符合女子的傳統形象,這是別人所期望看到的。但是就鏡子階段(mirror stage)的概念去瞭解,她只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想像之外的自己,這種便自己的過程中,必然有種失落感,而故是就是為了呈現出這種「失落感」。
是的,其實這是一種大人強把自己的價值觀塞到孩子身上的體現,成人自以為這自己的價值觀是最適合孩子的,然而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抹煞了孩子的可能性,這之間,又何止只有「失落感」而已?
灰姑娘仙度瑞拉穿的漂漂亮亮,不再是「灰姑娘」之後,來到了城堡參加舞會,並且讓王子一見鍾情。但是這一切卻必須在十二點前結束,否則魔法就會失效。
為什麼是十二點前?為什麼魔法的效力這麼糟?(這好像也不能要求退費)有的學者提出,在十二點之後的「跳舞」,表示的是晚上的性行為,而限制在十二點前,則是警告著孩子不能夠這麼就「出軌」。所以仙度瑞拉每當要到十二點前,就匆匆的跑走,她很努力的在保持自己的處女之身不受到侵犯。
仙度瑞拉參加了兩天的舞會後,在最後的一天,因為太出神而幾乎忘了時間,最後掉落了一支玻璃鞋(最原始的版本中,其實是掉了一隻金舞鞋)。
學者布魯諾‧貝托漢解釋,完全合腳的舞鞋象徵的是陰道,而玻璃鞋則還帶有處女膜的意味存在,玻璃鞋在最後的時候掉落,代表著「去是的焦慮」;佛洛依德的理論認為想向每個孩子當初都有陰莖,而女生卻不知怎地失掉了,就像是仙度瑞拉失掉她的玻璃鞋一樣。
但,還有一種以當時習俗來解釋的方式。在德國有一種節慶,其中有一個是讓女孩們跳過火堆的儀式,如果女還在跳的時候鞋子脫落,就表示她不是處女了。而且在西方的宗教觀點中,「腳」其實是有性慾的意思在裡面,露出一隻腳,或許是在暗示王子與仙度瑞拉已經在最後發生了性關係。
於是王子朝思暮想,派人拿著那一隻玻璃鞋到處找那天晚上的女孩。當來到仙度瑞拉的家的時候,兩個姊姊為了穿上那隻鞋子,聽從母親的話,削去腳指或是削去腳跟,但是都被王子發現。最後仙度瑞拉出現,穿上了這隻鞋子,被王子接入城中,成為王妃。繼母和姊姊的下場在原來版本的故事中並沒有交代,而是後來有些版本加上了被鳥啄瞎的劇情,而有些的版本則是仙度瑞拉幫助兩個姊姊找到了很好的歸宿。
大師布魯諾‧貝托漢對此解釋道,王子拿著舞鞋去尋找仙度瑞拉,其實指的是以玻璃鞋的形式,象徵性的賦予她女性特質,以及男性對於陰道的接納,與對仙度瑞拉的女性特質做出最終男性確認。
如果說的白話一點,王子藉著身體上的確認,承認了仙度瑞拉的女性本質,當把玻璃鞋交還給仙度瑞拉的時候,就承認了她是女人,也承認她成為了成人。所以有些版本的故事中,仙女再度出現,把仙度瑞拉變的和舞會上一樣的漂亮,我想就是這樣的延伸。
故事到這裡結束,可以發現這篇故事依舊符合了兒童文學中的公式「離家→冒險→回家」。以仙度瑞拉的母親離開,繼母與姊姊進入她的生活開始,這是變相的離家。而仙度瑞拉的生活到後來的舞會驚豔,而樹象徵了她的成長,這算一種「冒險」,最後用與王子建立新的家庭,回到原來快樂的生活,這則算是另一種的「回家」。
怎麼說故事?
美國老師,如何跟學生說"灰姑娘"故事以上是網路上流傳很廣的故事,每個人都為這樣的老師喝采,但是私以為這樣的說故事,和傳統的說故事又有多少差異?當老師要求大家穿的漂漂亮亮,難道不是灌給孩子們外表至上的思想?為什麼仙度瑞拉一定要當上王妃?這是不是也在灌輸孩子們金錢權力是必須不擇手段的取得?仙女的出現,是為了什麼要去幫助仙度瑞拉?只是因為仙度瑞拉善良?那麼怎麼樣又算是善良?只有心地善良而無行善行為的人,還算是善良的人嗎?我甚至懷疑,這樣的「美國經驗」只是為了討好喜歡不一樣胃口的我們。
故事是要讓孩子們去思考背後的意義才真的有價值,不然這樣的說故事,也只是強將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的孩子只能夠做一塊磚頭,但是大人們卻硬要把他做成花瓶,那麼後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磚頭可以成為棟梁的基礎,花瓶能夠成為美麗花朵的依靠,但是適才適用的道理,又有多少的大人知道了?
兒童文學絕不是大人寫來騙小孩的,更不是大人用來自我安慰的產物,他應該是讓孩子們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原點。這一點,是我一直堅信的。
參考資料:
1. Kindor-und Hausmarchen(1785-1863/1996) . Grimm, Jacob,
楊武能(譯)。格林童話全集。台北市:國際少年村。
2. 桐生操(著)/許嘉祥(譯),民88年。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臺北市:旗品。
3. 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2000). Nodelman, Perry,
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市:天衛文化。
4.
美國老師,如何跟學生說灰姑娘故事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6-21 18:18:00
我邊寫邊貼,邊做報告邊上傳上來。
XD
- 留言者: elmofer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6-21 18:26:00
果然你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大心)
那我就慢慢拜讀啦:D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6-21 18:33:00
收到,修改中
- 留言者: 教養好好玩
- Email: jenniferpeng722@g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09-01-07 14:10:27
《教養好好玩》充滿感情,每個家庭都適用的好玩教養法
http://tw.myblog.yahoo.com/jenniferpeng722jenniferpeng722★網路新書發表會/李偉文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2009.1.18(日)新書座談 15:00-16:00金石堂台北信義店5樓金石書院/主講:彭菊仙、李偉文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3536金石堂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25280475544誠品
http://www.eslite.com/Search_Pro.aspx?query=%e6%95%99%e9%a4%8a%e5%a5%bd%e5%a5%bd%e7%8e%a9&pagecount=10&cat=0《教養好好玩》簡介
天天玩,天天學
搞定孩子學習、創意和教養的法寶!
教養不但可以很浪漫,帶孩子也可以好好玩!不求每科一百分,只求讓孩子的學習興趣隨時蠢蠢欲動!
電影是課本、身體是樂器,連麵團都可以當教具; 積木要穿衣服、學數學順便演戲,摺星星也可以開公司!
把生活、功課、上學、創意全部變好玩,大小朋友全都靠過來,一塊兒玩耍!一塊兒瘋在!
不需要現成的教具,上昂貴的補習班, 只要用心體察孩子的需要,破解孩子的密碼,你家的磨娘精也會沉浸在學習的喜悅裡,因為學習就是玩樂,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具!
你,就是孩子最愛的生命領航員!
玩玩具,玩到把橡皮筋變成空中纜車,
看蜘蛛,看到動手織毛線網,
進廚房,開起空前絕後的蛋蛋餐廳,
學英語,愛到一家登上《大家說英語》!
學習模式不單一,好玩態度是關鍵, 「教養」不只是嚴謹的學習,更是二十四小時的遊戲!像呼吸一樣自然輕鬆!
名家推薦----------
★「《教養好好玩》跟你分享『玩出好教養』的祕訣,保證全台灣實用指數最高、真情指數第一。」
--知名作家/彭蕙仙
★「菊仙把媒體人的創意發揮在孩子身上,不花半毛錢,從日常生活尋找素材,為小豬們設計遊戲,開發想像力。在什麼都要省的年代,這本《教養好好玩》絕對值得把拔和馬麻們當教科書使用。」
--財經作家/趙靖宇
★「本書在在讓我感受到父母親職真是一種天賜的樂趣,沒人可以取代,也沒人可以代為享用。聰明消費的你,這本《教養好好玩》當然不能錯過!」
--民視消費高手主持人/支藝樺
★「菊仙擅長發揮創意,把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小事』,發展成啟發孩子好奇興趣的『大事』;還能從教養中自我成長,發展出『教養好好玩』。」
--年代新聞主播/李傳慧
★「看多了專家學者的教養道理,試試這本和小手交會的實戰技巧,和孩子一路玩玩走走的『握握手』!」
--三立前新聞主播/姜怡如
★「菊仙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化成一篇篇的細緻報導,無論是在廚房、上小學,甚至學習英文、數學,都變得好好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蒙特梭利居家教育推廣人/陳秀芬
★「看教養書,並不是要找到養出優秀孩子的標準配方,而是了解到親子互動就像在玩遊戲,除了不斷發球給孩子,也要接住孩子丟的球,才能抓住教養『你的孩子』的關鍵。」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作者/李偉文
★「用心的媽媽,創造孩子學習的機會,讓教養變成一種享受,一種親子共同的成長。」
--台北縣崇德國小校長/林文生
★「本書把上學變好玩,同時也玩出創意。是一本有智慧的育兒經典。」
--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
★「孩子像種子,每顆都是獨一無二的,給他時間,孩子必然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台北市特優賀瑞托兒所所長/葉玉文
部落客 感動推薦
★「菊仙以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見事事都是新鮮的心態,並以電玩者闖關冒險遊戲的精神去面對育兒事。重新開啟自己的耳目、心靈,找到欣賞力、好奇心與想像力。」
--黑海中的璀璨
★「菊仙厲害的地方就是她能掌握孩子的腦袋,陪他們一同天馬行空的活在孩子們的異想世界裡!讓孩子看電影也能愛上火車、愛上陷阱圖;從音樂的學習,讓孩子愛上音樂、玩音樂、畫音樂、作音樂。」
--happymama的異想世界
★「除了一般育兒經常談的親子互動管理外,《教養好好玩》也有很多「實務」與「有用」的撇步。從生活、英文、電影、音樂、注音符號、故事、地理、數學等切入生活,是真實分享,不是紙上談兵的育兒攻守寶典。」
--佑佑皮皮
★「《教養好好玩》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提供很多與孩子相處時「質」提升的方法,不管是全職媽媽或上班媽媽,當妳陪著孩子時,都可以從書中提供的一些方法找到更多讓孩子可以邊學邊玩的方式。」
--雜貨舖子
★「我十分欣賞菊仙媽咪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從觀察中,她掌握每個孩子學習的「敏感期」,當發現孩子對某一事物散發熱情與好奇時,她便隨時補充相關材料、教具或深入的資訊,引領孩子一路發現令人眼睛發亮的知識和生活寶藏。」
--水瓶面面
★「這本書不僅很感性地道出了為人母者的心情,更實際地分享了許多育兒方式,讓我們這些同樣走在教養路上的父母有一個很好的借鏡。」
--GMES。206'S BLOG
★「這本書和一般談教養的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隨時都能不斷地「身體力行」,將一次次的「try and error / success」的步驟整理出來,讓處在教材資訊亂七八糟、教育法五花八門、每天的實際教養過程卻充滿無力與挫折的爸媽們,能有一個「有執行步驟示範」的參考依據。」
--媽~的碎碎唸
★「看完《教養好好玩》這本書,有太多太多的感觸,除了同樣身為媽媽角色的感同深受,更有著無限來不及的懊悔。真有那種想把孩子塞回肚子,再重新從呱呱落地開始教養起的想法。」
--螢火蟲媽咪的彩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