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榮耀與寂寥心得 中三A 馬瑞成

    在以前辦報紙會被政府找去關切,一切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接不成氣候的時期,以前人是怎麼辦報紙,奔走於台灣各鄉鎮中演講、遊說,台美團、台灣民報……等團體是如何在那種時代下,為了啟迪台灣的民智拋頭顱、灑熱血,反觀現在社會一堆報紙灑狗血,八卦和無意義的新聞充斥著整個版面,若讓以前的辦報先驅們地下有知,他們一定會為了當初的努力而留下眼淚吧。
    現在的社會雖然言論、新聞、聚會、黨派樣樣自由都有了,但報紙上所出現的大多數都與啟迪民智無關,與多年前的辦報理念相去甚遠,又或者許多重要的新聞、議題,卻因報導的方式或研究的觀點有偏頗或根本搞錯方向,而浪費許多學習知識的機會;腥羶色、八卦、體育、影視、名人生活等版面,橫霸著大多數的媒體,充滿商業氣息的報紙,已經一腳踏入賺錢的潮流,失去以往鼓吹民族意識、喚醒台灣民眾的智慧與思想的堅持與理想,可是更令人心寒的不僅是報紙的變革,而是現在人心的改變,現在的人已經將前人的努力拋諸腦後,認為一切自由、便利都是應得的、是自己應有的,完全罔顧前人的辛酸與血淚,這才是令社會淪喪的主因,腥羶色的報紙賣不好,會有人繼續辦嗎?現在的報紙隨手可得、內容豐富、言論辛辣,是一開始就如此嗎?前人的努力堆積成現今的進步,我們難道要這樣糟蹋嗎?
    在榮耀與寂寥一片中,讓我們深深的回想起以前的年代,以前的社會,就算不是我們現在人所親身經歷過,這也是我們從小熟知的歷史,一段不可抹滅的回憶,它的功用不只是存在於歷史課本或紀錄片中讓人緬懷與感傷,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偏離了原始的理想,踐踏了它們的辛酸與努力,以上就是我看完榮耀與寂寥一片的心得。

杜絕網路駭客,保障帳號安全 - 馬上設定 Yahoo!奇摩安全圖章

各組提問與感想 中三A 馬瑞成

第一組  燒金紙
對於中國古老的傳統,一時半刻要改的確不容易,有沒有除了環保觀點外的角度可以切入,讓大眾了解燒金紙的行為其實是可以改進的?
 
2、 鞭炮文化
鞭炮習俗感覺跟燒金紙有點類似,都屬於傳統的習俗,要革新的確需要一點時間和努力,我認為環保鞭炮的出現確實是一項創舉,值得大家推廣。
 
3、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當初的興建原因就有點牽強,被不少人認為是威權時期的產物,如今雖然更名運動風潮興起,但如果是為了歷史要改名,那改成台灣民主公園對台灣會有何影響?
 
4、放生
放生的意義從以前就被許多人所關注,但至今影響範圍卻不甚理想的樣子,大家並不是不知道放生有可能破壞生態、圖利某些不法或合法業者,但每次一有放生大會還是人山人海的放走這些生物或外來種,其原因為何?
 
5228事件
針對歷史的探討用不同角度觀看,加上每個人的解讀可以得到許多種不同的看法,228事件就是其中一例,請問你們做完報告對228事件的感想為何?結論那首詩是李敏勇先生的感想,那你們的感想是?

設定安全圖章,保護您的 Yahoo!奇摩帳號不被駭客盜用!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報紙議題test

test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關於無名,我還有新聞要貼

[2007/06/07] 關於無名,我還有新聞要貼

新聞議題與探索的書籤整理




##CONTINUE##

也許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不直接轉錄到Blog上面就好,而是採用這樣貼連結的方式?因為就算是網路上面,也有著著作權的規定,我不能夠這樣任意轉錄別人的文章過來當作資料,畢竟現在是一個講究智慧財產權的時代,侵犯別人的智慧財產權,是公訴罪,私下和解也沒有用的,我希望其他同學在做報告的同時,能夠對這一點多加留意。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回應;回應「放生」問題

原文網址:回應放生問題

原文如下:
你好:
  「放生」的問題的確可以由國外和國內的例子來做一個對應比較。筆者也是想過這點,不過要找尋的資料太過龐大,筆者沒有這麼多的時間應付,因此只針對亞洲人來做這份報告。「放生」起源於中國遠古時代,本也就是佛教經典中多所記載的一項活動,因此;才會由此為出發點論述。
  中國人或台灣人做出「放生」這項活動和國外從事的「放生」的活動為何會有不同?筆者認為,這和東方人的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佛道教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感及前世今生的虛幻真實,對東方人影響極深。因此;東方人在做任何事時,多多少少都會受無形的佛道觀念所牽制。
  此外;筆者所反對的是「有目的」的任意放生,在電視及報章雜誌上所報導的資訊,有些人或法師,在特定的時日率眾前往某地進行惡意的放生,這都是會造成環境的損傷。筆者認為,台灣的環評機關並沒有做好環評工作,才會使美國能做到的事台灣做不到。就像是國外有許多藝人或是公眾人物發起拒穿「皮草」的活動,也有許多人嚮應,反觀台灣呢?發起任何一項對環保有益的活動就會有許多人發出反對聲音。這也是產生美台對「放生」有不同看法的原因之一。筆者並沒有絕對反對放生,是看到、聽到的都是為了有目的而放生,這點請問妳也同意嗎?
謝謝批評指教!




另一篇提問原文網址:回應放生的問題

原文如下:
筆者對台中縣平溪成為放生河的成功案例之所以大力讚賞,是因為現今的工業社會裡,到處充滿污染,像高雄愛河、台北淡水河都是整治改善的案例,台中縣能有一條「平溪」這樣的成功案例,難道不該受到鼓勵嗎?河裡本來就要有小魚…等野生動物,這樣也是提供給現代忙錄社會的人們一個休閒的地方,難道不好嗎?人本來就是要多接觸大自然,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若不是殺害式的惡意放生,難道都不可以推行嗎?

##CONTINUE##

以下一併由維晉回應:

中國最早的放生應該來自於史記、卷三、殷本紀中,商湯的對著補鳥者的四面網,解開三面,只留下一面的故事開始,這還有篇文章(簡體)可以參考看看:

从“网开三面”说起——说说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和环境保护实践

文中有些觀點我不認同,但是他提出了不少關於中國古代放生的紀錄,我不認為佛道教對於中國放生的影響有多大,因為放生的習慣早在佛教傳入中國,或者是道教(這裡的道教,與正式的道教有所不同,留待後面解釋)開始流行之前,就已經從在於中國了。

在這之前的放生,主要是一種惻隱之心以及為了之後的生活著想,古代的中國重鬼神,重天地,對於自然的一切感到畏懼與敬佩,所以獵人去打獵,不敢濫殺,漁人打魚,不敢捕撈殆盡,不單是因為害怕,也有著擔心將來沒獵物打打,沒漁獲可補的擔憂。

至於東方與西方的「放生」有何不同,我想並非是這次的重點,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所謂的放生,不正為了生態保護嗎?第一篇的提問中問到了:「筆者並沒有絕對反對放生,是看到、聽到的都是為了有目的而放生,這點請問妳也同意嗎?」,我告訴你,我同意,我同意有目的的放生,或者應該說,一定要有目的的放生。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好意成為了生態的浩劫?有一天,你不知不覺中將地球推向了毀滅的境地?是的,現在大家都在這樣做。

台灣有一種動物叫做福壽螺,實際上他根本不是原屬台灣的動物,是業者引進台灣,要用來食用的,但是因為肉質難吃,於是業者倒入了河川之中,這些福壽螺生命力強,繁殖力旺盛,於是台灣的農田間充斥了這粉紅色的卵,台灣的農業自此面臨了浩劫,這浩劫,現在還沒結束。

這和「放生」有啥關係?想想當初為何業者不採取銷毀的手段呢?統統燒掉或者用其他手段,都遠比載去河川丟棄來得簡單,為何不這樣做?因為業者的一念之仁,這因為這樣的善意,造成了夢靨。

我再舉個例子,請看這篇報導:關於外來種魚類"魚虎",台灣的生態早已自成一格,任何的外來種,甚至應該說,任何不屬於當地(你把台南的帶到台中也一樣)的物種都會破壞這樣的平衡。台灣的生態都分佈成一小區一小區,越區的物種很容易在該圈子裡面獨大,因為當地物種根本就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生物。不單動物如此,植物也是,「異形入侵!柴山生態危機」。

所以我主張,所有的放生行動必須有目的,有深入了解與研究再來做!什麼功德福報的,請他搞清楚這樣做的影響之後,請他做好之後,回到家之後再去想吧。我不反對為了增加自己福報而投入動物的復育保護的工作,那是他應得的。我寧可他這樣的想法,也不要再看到有人字以為好心而去破壞了這樣的生態平衡!

而你的所提到的「平溪」的例子,那是一種全然自私的想法,真的不可取。只因為我們想要一條人類理想中的河流,我們讓這個河中的原生生物消失,我們找到不屬與這條河的生物放了進去,不去考慮合不合適,只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河去帶動觀光,博取生態美名,我看來都充滿了人類自以為是的心態。

河中的確需要有小魚,但是你的小魚不是這條河的居民。人們的確需要一個休閒的地方,但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建構在一條不屬於這裡的河。人應該多多接觸大自然,但是不要為了接觸大自然,而去創造一個「大自然」。這不是殺害式的放生,這個叫做「毀滅式」的創造!

95年度的教師散文比賽的第二名作品:《誕生自一枚螵蛸》(楊家旺),文後的一段令人動容,特節錄於此:

畢竟,一個能夠歷經生命長河至今仍未滅絕的物種,絕對有其能夠在時間之流裏,面對
所有考驗生命得以歷劫歸來的適存形態、機制或能力。這些形態必然美妙,機制必然神奇,
能力必然卓越。昆蟲體型或許微小,卻等同任一其他生命,有著屬於地球一份子的生存之道,
是食物網的一員,生態系的一個環節,維繫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態棲位,護衛著自然平衡的
複雜性完美。

也許,從昆蟲觀點,或生物多樣性觀點,或生態平衡觀點,甚至人類永續生存的觀點來
看,真正殘忍的是人類。我們太常以人類的角度看待環境與其他生命,於是我們聲稱無心,
實則無知地讓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誠如陳玉峰教授所說的:「有良心做錯事,有善心做壞事。」
因為無知帶來的生態浩劫,正加速啟動全球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

黑暗的夜,有皎潔的月光。我們或許無心以路燈替代月亮。然而,昆蟲趨光的生物機轉,
讓牠們誤將路燈當作月球,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月球遙遠,可以直線前進;路燈太近,只能
螺旋般飛進,直到撞上燈源。燈光下於是聚飛著千百隻小生命,螳螂也就有了飽餐的幸福。
輕易得來的幸福往往太過短暫。路燈下,是螳螂殺戮的戰場,更是趨光昆蟲集體赴約的
死亡盛會。多少年過去,夜晚的路燈下不再有昆蟲,螳螂也不再來。其實應該說昆蟲已大量
死滅,螳螂也飢餓而死。

路燈,是無心之罪。無知,則令草叢樹林被伐盡。沒有綠色的生產者,各級消費者也就
失去生物金字塔的基座,終歸塔崩瓦解、食物鏈斷。斷了的食物鏈,也就織不成食物網,破
洞的食物網,更構不成穩定的生態系。我們人類似乎忘卻自己是生態系的一員,需依賴生態
系維生。

霓虹慣了的夜生活,是否回得去滿天繁星?盞盞路燈,是否願意換回一輪明月?生命不
可逆,工業發展似乎也是。在經濟成長與生態保育的兩難下,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是否還
有能力洞見生命永續的深刻哲理?

我的手指托著那枚剖開的螵蛸,注視閃動的金屬鱗光,陷入了長長的深思……




回應:溫宗翰的提問

原文連結:溫宗翰對其他組議題的提問與想法

原文如下:
伍、對報紙教育議題之回應
1、國語日報應為NIE,因其行銷策略便是藉由教育機構傳達!
2、「立報」也應為NIE
3、雖然NIE是一種行銷策略,但其empower給學校的能量與資源,卻也是值得鼓勵與推崇。
4、中國清末的各國領屬地有許多教會辦報,並兼辦學,是否與NIE有關?

##CONTINUE##

以下由維晉回答:
1、國語日報的確是NIE的一種,不過他並不是行銷策略,之前我們說NIE有一種行銷的考量,因為大多是大報社為了增加銷售兒發行的特別版本,有著小報幫大報「佈樁」的意味,然而國語日報並不是這樣。

請先看看他們的官方網站:國語日報社,然後留意他們所屬的組織,「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是的,國語日報社是個獨立的法人,與其他報社無關,他的努力並非為了報社的行銷,我想這是國語日報社與其他報社的NIE最大的差異。

2、真剛好,我自己是立報的分支,破報的閱讀者,不然一般人大概不會知道你說的是啥吧?^^a。立報絕對是NIE,但是他的「報紙」味道太淡了,而且缺少了一般大報社的知名度,立報的辦報時間是1988年,到現在他的範圍有限,影響也有限,可是他的品質絕對沒話說,在靜宜,閱讀立報or破報的人太少,願意去了解的人不多(或者應該說沒有管道),有幸大傳系從上學期開始訂起了「破報」,反應相當良好,不知道中文系和台文系有沒有興趣跟進....

3、對於NIE給學校與教育的貢獻,我並不敢抹滅,但是我只是要提醒一點,既然是有目的的報紙,在接受他的資訊與教育的同時,必須去質疑他的觀點與立場是否偏頗了,是否在暗中灌輸了除了我們想知道的之外的其他訊息,這些是閱讀這樣的報紙的同時要多留意的事情。

4、以前,我常常聽到長輩說,去教會做禮拜,可以拿到一小罐的奶粉,在早期台灣物資缺乏的年代,這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於是不知道耶穌為何物的長輩們每到星期天的早上,都會相約去做禮拜,也許他們聽不懂上面說些什麼,但是手上的奶粉是真實的。

回到問題上,當時的教會辦報辦學,為了也是相同的目的—擴展教會信徒。由知識分子開始下手,藉由教育去從小培育出優秀的教徒,一方面去展現出教會的慈愛面,報紙則可以改變輿論的風向,我只能說,這的的確確是NIE,而且是一種多方面多角度的成功NIE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