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不要對推薦有迷思,《永夜之城》

永夜之城的圖像

一本書還沒翻開來之前,怎麼知道他的好壞呢?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會先看看書腰上面的廣告,通常好書上面都會有一堆他的得獎紀錄,要不然就是一堆「名家」推薦,儘管你也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真的看過這本書。其次,大概就是看封面了吧,有著好看封面的書,總是會令人忍不住多看兩眼。

是的,《永夜之城》幾乎滿足了上面的兩個條件,有著我很喜歡的封面,也有我很欣賞的「名家」推薦,但是看完之後完全不是我想像的啊。

(下有劇情洩漏)

我很喜歡所謂的「冷硬派」(Hard-boiled)的小說風格,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的《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到勞倫斯.卜洛克(Lawernce Block)的《馬修.史卡德》系列,那種對現實的不滿與妥協,在拳頭所及之處伸張他自己的正義,徘徊街上落魄騎士,充滿了無奈與悲劇,相較於福爾摩斯,或者自命正義一方的英雄,這種冷硬有種真實的感覺,那樣的故事就像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生活。

《永夜之城》號稱是將冷硬派風格和奇幻故事作了最佳結合,又有九把刀、冬陽、譚光磊的推薦,戚建邦的翻譯,而且封面作的真的很精美,給我相當大的期待感,興沖沖拿了去付錢,回家花了一下午看完之後,簡直掩書嘆息。

他那所謂冷硬派的偵探主角,只會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和人說話的時候霹靂啪啦把他祖宗十八代的歷史統統交代清楚,也許十分鐘的談話裡面,九分半的時間都是這位主角在交代眼前這傢伙的來歷,而且被這樣交代的傢伙還乖乖坐著給他介紹。第二件事情就是用他那個令人不甚明瞭的「天賦」嚇唬或者莫名其妙打倒對方。

所謂的奇幻,只是一個什麼都有,卻又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夜城」,就像大雜燴的漫畫一樣,把什麼都丟了進去,然後就說這個叫做奇幻故事。

整篇故事,幾乎是一種快速帶過的感覺,作者設計了很多有趣的場景,結果竟然用爛的手段消費掉,陌生人酒吧中的客人鬧場,來得幾乎沒有理由,完全只是給約翰耍帥,沒幾句話就出去的主角,遇上了痛苦使者,又是刻意的設計成主角有著「正義感」,再給剃刀艾迪展現實力,更讓他去出賣約翰。這一段我看的昏倒,這個就是所謂的冷硬風格故事?所有的安排都這麼刻意,有如直線無須思考的電玩遊戲,一切發生的理所當然。

之後的堡壘橋段更是令人吐奶,當約翰叨叨不停的介紹堡壘,結果一個霰彈蘇西就把這個辛苦建立的形象完全打破,就像看到童話故事一般,寥寥數頁就把故事交代過去,完全不懂這樣的橋段有何必要。
後面夜城的崩壞,更讓收藏家當作解說員,為他說明故事原委,而約翰的廢話則是更多了。

最後的最後,作者試圖把喬安娜塑造成一個悲劇角色,但是我整個故事中感受不到他筆下角色的血肉,更不能與角色同悲同喜,這樣的安排實在無法激起我的任何感覺,硬要說一種,就是怎麼還沒看完?

之前和李國修老師學習編劇的時候,他再三強調過,故事忌交代,忌轉折生硬,而這本《永夜之城》就偏偏犯了這兩個毛病。或許有人會拿勞倫斯.卜洛克的書來反駁我,他不也是不停的描寫無關緊要的事件嗎?然而他正是利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件,不著痕跡的讓整本書瀰漫一種真實的風味,無論是切入故事或者切出故事的角度都拿捏的相當得宜,反觀這本,他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明顯看到斧鑿之痕,幾乎都是約翰在交代事情的經過,或著介紹他人的背景。

說的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讓他發生」呢?我相信抽掉約翰的台詞,這本書可以少掉三分之二的頁數,因為幾乎所有故事都是長在約翰嘴上,還不是呈現在我們眼前。

有一次九把刀去大葉大學演講的時候提到,所謂的創意不是設計出多麼與眾不同生物,當然也不只是一個極其特別的世界,對一本小說來說,故事還是最重要的事情,生物、世界,都是為了去刺激出故事的發生,而非專注在上面而忘記了小說好看的重點。

撇開上面我提到的,用一本實驗小說的觀點來看,這本小說的確的提供了一種跨界寫作的可能性,只是這文筆...我突然可以體會而且理解這傢伙的書為什麼早期會處處碰壁了。

他的續集天使戰爭如果還是這麼糟糕,那我大概以後不會繼續看這傢伙的書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