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剛剛才結束,異常的缺考率,讓今年的錄取率直達八成,跨考數學的情況比起去年更多了數千人,題目的爭議也多達五科十一題,佔了二十九分,學生們的痛苦,才正要開始。
我沒唸過高中,我念的是高職,但是在當兵的時候我決定報名大學指考,適逢部隊展開任務,於是我在完全沒有讀書,也不知道高中教些什麼的情況下,在颱風侵襲肆虐中參加了考試,想當然爾,成績就和南投的山區一樣慘不忍睹,數學乙考了十一分,英文考了一分,但是憑藉著各校的招生採計分數的差異,靠著國文一科的幫助,我成功的考上大學。
這樣的教育制度,是從前我參加四技二專考試的時候所無法想像的。這樣的教育制度好嗎?補習班的生意興隆,家長們最常問的是,孩子要補幾科?坊間的才藝班琳瑯滿目,家長們的想法,多學多加分。雙語幼稚園滿街都是,大家都說,別輸在起跑線上。全民英檢參加人數有如聯考,教育部說要和世界接軌。網路上各種新語言比比皆是,注音文、符號文、火星文,媒體說孩子語言能力低落。打開電視機,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大打口水戰。翻開報紙,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吵的不可開交。企業說要學歷,要證照。暢銷書說要EQ,要能力。
我說,學這麼多,你真的用到了嗎?
這一期的雜誌上寫著:企業選才,看的是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看的是你拿了多少證照,所以有人就說,選校不選系。大學裡面開的課程很廣很多,冷門科系也能夠上到熱門課程。再說台灣的學校只有前幾名的好學校,才有足夠的資本能夠提供好的教學。
我看了之後,冷靜下來審視我們的教育,自然組的考生偏重在理工領域,數學的計算自然比較強,加上了可以跨考社會組的數學,使得他們有機會進入所謂的名校,配合上面的理論,似乎是證明了一件事,台灣的教育提倡了偏重數學的重要性。
教育部還有意以全民英檢的評定,列入大學生的畢業於否的考量標準,看著大家不斷強調英文的重要,似乎「外語」就等於了「英文」。
人人都深怕趕不過人家,被別人追上,但是,人生的跑道又何嘗只有一條?台灣的教育,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考試,而不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讀書,如何自己思考。
高中只能夠分成幾組決定你將來的命運?考上好大學,讀個好科系,學會一口流利的英文,還有厚厚一疊的證照,進入人人稱羨的公司,然後退休。人生的跑道只有這樣而已嗎?
台灣的教育充滿了矛盾,考大學得時候可以跨類別,跨類組,那麼高中又何需分組?各縣各鄉都要有所大學,那麼大學的教學真的有到大學程度?提升英文能力,上課都用原文書,但,英文的程度能讓他們吸收多少專業知識?連自己應該學會的專業都學不會,畢業後再去補習考證照,這樣半路出家的能力可靠嗎?
我們只是教出了一群考試機器。
每個學生,在面試的時候表現的充滿陽光自信,但卻只是用來應付「面試」,私底下呢?智力測驗的考題只是用來測驗你的思考能力,但是卻變成了測驗考生的「記憶能力」,人人都能有著高IQ?自以為自己的工作態度認真,EQ夠高,實際上卻是憂鬱症橫掃社會。
大學生不再像是爸媽的時代一般的崇高,也不再見到考上大學後放鞭炮到處告知的光榮返鄉,新聞上大學生因為小事而衝動犯罪的,也無法吸引大家的目光,大學,不再有價值,因為大學的品質低落?還是因為大學生的素質低落?還是我們的教育太過惡質?政府不夠優質?
我現在就讀靜宜大學,學校的學生大約有一萬多人,但是每當有活動,人數很少破千,有的活動甚至小貓兩三隻,我看不見大學生的活力。早上七點半,校園宛如死城,操場上只有著歐巴桑、歐吉桑在慢跑運動,看不見大學生的身影。學校圖書館電腦的資料庫,最多只能讓五個人同時登入,但是我每次都能夠登入,打從我開學到現在累積的使用人數只有五百出頭,BBS的同時上線人數,從來沒有超過五百人。我想,往日那種為了理想而野火燎原的時代是不是已經過了?我想,那種挺直脊樑,不輕易折腰的大學生,是不是都進了書本中塵封了?
人家說,七年級生叫做草莓族,能看不經操,畏苦怕難。而我在想,是誰把七年級的人都種成了草莓?天生芭樂的種子,偏偏要種成草莓,而且還粒粒相同,這就是台灣教育的失敗。
我數學很糟又怎樣?研究中文,創作小說用得上微積分嗎?我的英文很糟糕又如何?外語不是只有英文而已,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說英文?俄羅斯、中國、日本、南美洲、除去了英國的歐洲,非洲的部分國家,南太平洋,外語不是只有英文,英文不好也不代表其他語言學不好,學個西班牙文或許都比英文來的有更多潛力。自己的生活,不能夠一昧盲從,腦袋也不是光用來記憶的,而是要用來思考。
人生的跑道有很多,你要找一條好跑的跑道,或是要找一個目標再向前,都隨你,因為無論如何,跑的人只會是你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你。
- 留言者: vanque
- Email:
- 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vanque&article_id=1816351
- 日期: 2005-07-22 08:01:00
很晚才在這裡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抱歉
台灣的教育自從九年一貫之後一直都是走向[通才教育]
所謂通才,就是不論張三李四,不論你到底國小國中
是不是對書本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不管你到底是不是
有興趣唸書,先讓你囫圇吞棗硬記下來,之後總是有
機會用上的。
是不是真的有機會用上?
誰知道,但是讓大家對於通用知識多點基礎總是好事
(過去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
現在爲什麼好像怎麼教改都不對?
因為時代已經不同過往,過往的通才教育時代已經過
了,現在的台灣人普遍教育水準已經提升,已經不需
要繼續加強普遍台灣的教育水準。
或者該說,我們已經沒有那樣的資本讓我們將教育資
源分散在通才教育之上了。
當世界進入地球村的時代,當飛機將兩地的相對距離
拉進時,就業競爭開始進入另一種層次。
過往的通才教育讓過去的台灣得以突破傲立在普遍教
育低落的世界上,讓台灣得以因為教育普及,提高國
民生產力,甚至被稱為所謂的亞洲四小龍。
過去的通才教育是台灣奇蹟誕生的基礎。
到了現在,各國開始發現光是通才教育已經不夠,要
通才,更要專才。
與其將所有資源平均分配在所有國民身上,到不如將
僅有的資源用於發展真正的專才。
專業已經是世界發展趨勢主流,光有通才找不到真正
的好工作。
藉由世界地球村的出現,世界各地的資訊得以相互交
流,進而造成工作不必侷限在本國土地之上,更造成
任何國籍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沒有政治衝突的國家工
作,所以提倡通才教育的台灣,提倡五育並進的台灣
開始被其他國家的人才打壓,因為台灣的教育是囫圇
吞棗,真正有能力去其他國家競爭的人只是少數被打
通了任督二脈的精英。
與其如此,為何不將教育資源集中,讓不想唸書的人
專心從事自己想做的事,讓有心的人能夠真正享有應
有的教育資源呢?
過去的通才教育其實是現在台灣教育最大的障礙,受
過通才教育,人人都以為只有受過教育才是真正有機
會出人頭地的出路,卻忘了不管站立在哪條跑道上,
成功始終只有一個條件,1%的天賦,99%的努力。
只有用心加上不停歇的努力,才有出人頭地的可能。
行行出狀元,這句老祖宗的智慧早已成笑話,現在的
企業家求才要學歷要證書,那不過是一種證明你努力
的證物罷了。
畢竟這個通才教育制度也凸顯了[少數精英]的努力,只
是抹煞的是[大多數非精英]的努力
PING:
TITLE: 關於教育制度
BLOG NAME: 【芬。奎】
引用 zanfid 的文章: 教育改革
對於Z所提的教育問題,其實我很久之前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是民族性的問題,也是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