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創作能力的自我分析

這幾天挖出了10年前自己寫的故事,認真的看一看發現當年的文筆真的比現在還好,文字的掌握和氛圍的描述都不是現在能夠做到的,不過對於故事的情節發展和架構安排,則不是我現在的對手。我在想這10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自己有這樣的改變。

應該是網路的沉溺造成的影響吧,當年我沒有網路,只能夠玩玩單機的遊戲,家裡也沒有第四台,能看的節目不多,所以只能夠看看漫畫,看看小說來當作娛樂。家裡的小說都是很久以前的作品了,大約是民國七十幾年左右的小說,名字我記不清了,但是還記得自己很享受那種躲在樓妻間自己一個人看著書的感覺。

從前的作品對於文字的要求較高,雖然我看的大多是反共文學,內容都在鬼打牆的跳針,但是文字一就能夠讓你感受到悲滄、熱血,跟著一起哭一起激昂。後來自己開始寫故事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染上了這樣的味道,常常是把腦中幻想的動漫畫場景轉換成文字去描繪出來,故事本身卻乏善可陳。

後來這10年中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人生的轉折劇烈,其中最糟糕的就是有了網路成癮的毛病。就算沒什麼事情,也要上網來瞎晃,和人聊天打屁,後來更玩起了魔獸,一發不可收拾,造成了很多到現在還沒辦法彌補的錯誤。

網路上面的文章都是充滿口語,簡短且虛字多,長久接觸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對於文字的掌握就會退化。這樣想想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小朋友普遍作文能力都低落的原因了,因為沒有能夠培養用字遣詞的環境,久之自然失去這樣的天賦。
而現在坊間賣得好的本土作品,細看就會發現文字淺白,多無意義的用詞,這或許不是因為作者沒有紮實的能力,而是讀者的胃口消化不了從前的那種作品了。基於市場考量,小說寫得越來越輕鬆,文風越來越和網路的文章接近,甚至相同,這都是因為讀者變了,環境變了。

至於情節的架構和人物的鋪陳之所以進步,則是拜李國修老師所賜。在那一年的編劇課程中,所偷到的這些方法,讓我得以開始挖掘自己,挖掘生活。因為素材的真實,還有個人的經歷,於是故事的情節變的能夠說服人,人物的描寫能夠有血肉。正因為10年中的震盪人生,才有現在的我,現在的文風。

如今我都到圖書館借閱過去的小說,只有閱讀和寫作才能夠幫助我找回以前的能力,1980年代的郭箏則是目前我最愛的作家。都快要30年前的作品,我認為一樣勝過現在的一狗票小說,其中的人物和情節,30年後繼續上演,這就是挖掘到人性根本的作品,具備了永恆性,畢竟人性千古以來都是如此。

最後,聯合報有作文師資培育的課程,看來我應該去上一下,以後失業還可以拿這個去補習班混口飯吃,這樣想想,又有動力去投稿文學獎了。誰叫有個獎項加持一下真的比較好找工作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