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蘇格蘭風笛為誰響?】

蘇格蘭風笛為誰響?
----我聽到了蘇格蘭獨立心聲
作者:邱斐顯

十五年前,我走了一趟蘇格蘭。蘇格蘭男子身穿長裙,手握風笛,吹奏民謠,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我寫下心中感觸。這篇文章,封存已久,未曾發表。
最近半年來,台灣的政局發展,起起伏伏,人心惶惶,讓我想起當年蘇格蘭之旅,雖然這是陳年往事,但卻是歷歷如繪。

##CONTINUE##

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一年,我在英國進修社會學碩士學位,我對蘇格蘭高漲的獨立意識便時有耳聞。一九九二年夏天,我獨自一個人,再度踏上英國的國度,並以自助旅行的方式,深入造訪蘇格蘭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強烈的感覺。

我在蘇格蘭待了八、九天。這些日子裡,點點滴滴人、事、物的回憶,使我對蘇格蘭人追求獨立自主之決心,有著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從倫敦,一路搭乘英國境內的快速火車(Intercity),抵達蘇格蘭的依凡尼斯(Inverness)。依凡尼斯是蘇格蘭北方一個非常有名的港口城市。從依凡尼斯可搭船在尼斯湖(Loch Ness)上航行,探訪傳說中的水怪,因此到依凡尼斯一遊的觀光客相當多。

第二天早上,在我下塌的小旅館(B & B, 即只提供客房住宿一夜與次日早餐的 Bed and Breakfast)用早餐時,我遇見了一群來自西班牙的、年輕的自助旅行旅客。

他們在餐桌上,問起了這家小旅館的老板娘------一個外型微胖但和藹可親的女主人,說道:「我們想去卡萊(Carlisle),請問,怎麼去?」餐廳裡,不少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也好奇地期待著她的答覆。
誰知道女主人一聽,表情驚訝不已,對這群旅客提高音調,大聲地說﹕「什麼?你們昨天才剛從歐陸來到蘇格蘭,今天就要離開蘇格蘭去英格蘭?蘇格蘭的風景比英格蘭美,而且更值得玩!卡萊位在英國中北部,不是蘇格蘭屬地,而是英格蘭屬地。我建議你們好好考慮考慮,改變一下你們的計劃吧!」雖然這位女主人終究還是無法改變他們的心意,但她那種以蘇格蘭為傲的態度,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蘇格蘭最聞名的節目,莫過於蘇格蘭秀(Scottish Show)。蘇格蘭秀的特色在於結合音樂、舞蹈,與當地的風俗文化於一身。尤其是,蘇格蘭男子身穿長裙,手握風笛,吹奏民謠,非常吸引外國遊客。

一天晚上,我到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Edinburgh)的一個當地飯店,去欣賞聞名遐邇的蘇格蘭秀。這個蘇格蘭秀的主持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他詼諧幽默的言談舉止,常常逗得看秀的觀眾開懷大笑。在他載歌載舞的開場白之後,他問在場的觀眾說﹕「我知道你們來自世界各國,現在,請各位觀眾合作一下,我點到名的請舉起手。」

主持人開始問了。法國?有人舉手!德國?有人!美國?有!瑞士?有!日本?有!韓國?有!西班牙?有!義大利?有!挪威?有!丹麥?有!
為了怕他遺漏,我還自告奮勇地向他大喊道﹕「還有台灣!」。主持人馬上幫我補充道:「好,台灣!」

隨後主持人拋出一個敏感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來自我們南方的鄰國----英格蘭的?」話一出口,頓時全場鴉雀 無聲。老先生接著說﹕「唉呀!別害羞嘛!我知道一定有的。對不對?」終於,過了兩秒鐘,四位散坐在不同角落的英格蘭人,怯生生地舉起手來。觀眾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而我卻被這一幕幕的場景震撼了。我有點意外,因為這位老先生是這麼「直率」地去消遣「英格蘭人」。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整座城市坐落在蘇格蘭高地的一塊小山丘上。由於地形特殊,因此造就了不少奇特的風景名勝。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概略地飽覽一番愛丁堡的全貌,我選擇了最簡便的途徑------搭乘市區遊覽巴士。

愛丁堡火車站的對面,停了兩輛市區遊覽巴士。我走近巴士,打算向售票員詢問票價,卻發現,只有一位身材粗壯並蓄留鬍子的售票員,在巴士外兜售車票。他一個人同時收取這兩輛遊覽巴士的車費。除了巴士車廂的外觀及廣告外,我分辨不出它們的差異。我問這位售票員,他告訴我,一個票價四英鎊,另一個則五英鎊。我問他﹕「你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我搭哪一輛比好呢?」

這位售票員很大方地朝著巴士上的司機笑一笑,然後對我說﹕「四英鎊的這輛巴士,很棒!五英鎊的那輛,糟透了!」又是一個出人意料外的答案。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忍不住問他﹕「怎麼會這樣?」他告訴我﹕「很簡單!四英鎊的巴士是蘇格蘭政府經營的!」

「哦,我懂了!五英鎊的巴士是英格蘭政府經營的!」於是我把四英鎊給了這位售票員,搭上了這班蘇格蘭政府經營的市區遊覽巴士。

一趟蘇格蘭之旅下來,我不停地想,難怪蘇格蘭人民強烈的獨立意識舉世皆知。 原來他們的獨立意識,早就內化到人民的心中,並且表現在日常生活上。任何一 個市井小民在面對外國遊客時,都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去向他們表達「蘇格蘭是最 好的」、「蘇格蘭要獨立」的觀念。

反觀台灣,事實上,台灣的主權早就獨立於中國之外,然而,有獨立意識的台灣人,在台灣總人口之中的比例並不高,而有獨立意識的台灣人,又絕大多數是「政治上」認同台灣的獨立意識者。蘇格蘭人如此心口合一,打從「文化上」、「生活上」認同自己的民族,並極力要求獨立的情形,台灣很難找得到!

從「希望獨立」到「真正獨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奮鬥。但是,十年多前,心裡想獨立,嘴巴講獨立,蘇格蘭人能做得到的地步,我們台灣人,長夜漫漫,更待何時﹖

議題探索引申:

一個國家的獨立,在於集體人民的向心力與否,任何方式都可以採用。獨立以後是否能夠生存、發展,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支持。端看獨立後的國家是否有各方面的競爭力,而不是一個弱勢的大族群。尋求合法的國際關係,但是在台灣,台獨一詞語,常常被使用在政治鬥爭的名詞使用,經常拿來在分化分離的使用範圍,關於台獨各方面見解不一。之前的「正名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民眾對於這方面的議題,許多人是受到政治的煽動而引發,相當可惜。爭取台灣在國際的地位,這是需要長時間去規劃,讓民眾理解台灣在國際間的地位,而不是一昧的製造族群分裂。最重要的是既得權益的享受者,不要緊緊地抱住以往的守舊觀念。而是以全新的態度去面對台灣在國際間的問題。



【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新聞本文:
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據媒體報導,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去年在北大演講時,談到毒黃鱔問題。他說,當年七月,他到蘇州參加會議用餐時,一位科學院環境研究所知名學者對他說,你們知道如今的黃鱔為什麼長得這麼快嗎?就是因為飼養者用了激素,人吃了黃鱔,這些激素在人體內七、八年還要發揮作用。"陳志武說,聽到這話之後,嚇得那些與學者們沒人再敢吃黃鱔了。陳志武還說,"我有一個親戚是賣豆芽的,他對我說這些豆芽不能吃,用了激素,本來要五天才能長大的豆芽只要一天就長好了。本村人知道這些,都不去買這種豆芽,都是賣給廣州,一卡車一卡車,一夜之間就到了廣州菜市場。
不僅黃鱔、豆芽,還有廣東、香港人最愛吃的大閘蟹,也是用激素餵養的。江蘇是中國盛產大閘蟹之地,有600多個蟹場。香港廣東的大閘蟹,多是從江蘇運來的。香港壹週刊》去年十月報導說,"香港人喜歡吃大閘蟹,蟹價越來越便宜,幾乎成為市民家常便菜。大閘蟹賣得愈便宜,市民吃得愈凶。"大閘蟹怎麼越賣越便宜,是大豐收嗎?該刊記者專程到江蘇蟹場採訪,結果發現,那些大閘蟹都是用激素快速養成的。

##CONTINUE##

澄陽湖大閘蟹一般至少兩年才能長到二兩以上,但江蘇養殖場的大閘蟹,使用激素之後,都是一年蟹,當年下苗,當年養成上市。《壹週刊》的記者把從江蘇蟹場買回來的螃蟹送到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化驗發現,蟹肉中有激素,還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抗菌素。
江蘇使用"高科技"養蟹聞名的"大發水產養殖場"徐場長對香港記者說,"從蟹苗到上市,至少要十種藥,例如氯黴素、土黴素、乙醇、痢特靈、諾氟沙星、恩諾沙星、病毒靈、多西黴素、己烯雌酚等等。"他還謙虛地說,他們比較守本份,福建人更毒,在蟹產卵時喂避孕藥,這樣母蟹不會變瘦,蟹苗更容易長大。說著,這位蟹場負責人撈出兩隻大蟹對記者說?"你看看,多凶,不吃藥哪有這?凶!"

當記者問這?做不是害人嗎?這位場長直率地說,"現在的魚類、家禽類,哪一樣不是靠藥物長大的!"你不這樣做,別人做,你還能做生意嗎!
香港記者在江蘇蟹場看到,"工人將藥物攙入飼料,站在船上撒飼料,有如天女散花。"江蘇的大閘蟹,多數外銷香港、廣東,而且使用飛機運,當晚撈蟹,次日上午就運到香港、深圳,下午就上市,晚上香港人就吃到嘴了。那位徐場長透露,為了防止運輸途中大閘蟹死亡,他們在捕蟹前再喂一次抗菌素。而24小時後,那些抗菌素就經蟹肉到了港人肚子?堙C香港記者說,在"大發養殖場"附近路上,隨處可見"蟹藥店"。
他們進去一家,賣藥人一下子拿出十多包不同種類的藥物,並告訴記者用法為土黴素每百斤飼料攙500顆、痢特靈每百斤飼料攙8兩、乙醇每百斤飼料攙9兩......

《壹週刊》記者把從港九、新界、深圳、江蘇四個地方買回的12只大閘蟹,送去化驗,結果發現11個樣本有土黴素,6個樣本有氯黴素。土黴素屬"過時"抗菌素,因副作用太多,已很少使用;而氯黴素屬香港違禁物質,因會壓抑骨髓功能,影響人體產生血球和血小板,導致貧血、抵抗力下降和凝血困難問題。孕婦吃了含有土黴素的毒蟹,胎兒的骨質會變灰、變脆。香港記者在江蘇瞭解到,蟹場附近的女性,很多因吃了帶毒的大閘蟹而有流產症。在"大發蟹場"附近住的周紅梅說,"我生在水邊,吃水產長大,懷上三個孩子都流產。後來醫生禁止我吃螃蟹,說?堶悸疑蘆奐|對我不利,我照做了,才有了這個小寶寶。"

除了使用激素、抗菌素,江蘇的蟹場還使用死貓、死狗、死鴨禽等餵養大閘蟹。江蘇"新群蟹場"被稱為"李叔"的負責人的床下就放著兩隻未剝皮的死狗,還有一堆死雞鴨。他說,"一星期放一次,蟹特別喜歡吃爛肉!"香港記者看到蟹塘中浮著一隻剝了皮的死狗,兩隻大閘蟹爬在狗上進食。水面的狗血紅中帶紫,狗頭呲牙咧嘴,樣子很恐怖。但那位"李叔"卻很輕鬆地從他的床下拖出一隻死狗,剝去皮毛,拎著狗腿對記者得意地說:"這是天然飼料,我的蟹營養豐富,從小吃肉,不像別人的蟹從小吃藥! "

但這些狗都是走私團夥將路上的狗用劇毒氰化鉀毒死後,拿來出售的,本身就是毒狗。養蟹的人說,現在大閘蟹飼料有兩種:素和葷。吃素就是喂激素,以及土黴素、氯黴素,金黴素等抗菌素;吃葷就是往蟹塘?堨策漯砥B死豬、死雞、死老鼠、死魚、死蝦,這叫"天然飼料"。

江蘇陽澄湖出產的大閘蟹最出名,但據水產部門統計,陽澄湖的一級大閘蟹,每年只產一萬三千隻。但去年香港人吃了一千三百萬隻螃蟹(平均每人吃兩隻),可見大部份都是冒牌貨。江蘇淡水研究所工程師唐天德說,現在全中國除西藏外,都說出售宗陽澄湖大閘蟹,但八成以上是雜種蟹;是毒蟹。

廣東人、香港人還喜歡吃烏龜,認為大補。但養殖戶用避孕藥替烏龜龜肥,本來五、六年才長大的烏龜,現在一兩年就能上市。香港人和廣東人還喜歡吃蛇,但據深圳《晶報》報導,蛇場為了使蛇在短期內份量加重,也喂避孕藥。深圳、香港市面出售的蛇,體形肥肥大大的都是食藥蛇。

據廣州《南方週末》報導,中國每年生產700噸諾酮類(一種抗菌素),但其中有一半被蟹場、蛇場、烏龜場、黃鱔場等養殖業用掉;再加上其他種類的抗菌素,不知總數有多少噸,最後全部轉到了香港人、廣東人,以至各地中國人的肚子?堙A不知慢性殺死了多少國人。誰知道這薩斯病是不是這些毒藥經毒動物再轉化到人體後產生的呢?專家們不是說這種病毒以前只在動物體內產生過嗎。

這些毒螃蟹、毒蛇、毒黃鱔、毒烏龜等,只是當今中國摻毒食品的巨大冰山一角。在中國人突然有了發財致富的機會、卻又處於一個無法無天的道德真空(既無宗教信仰,傳統倫理也全部淪喪)狀態下,那種不顧一切賺錢的慾念,可以誘發出人性中最冷漠、最惡毒、最瘋狂的部份。像往番茄、葡萄等水果上撒藥、塗色以增加鮮亮等,都根本不足一提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食品檢驗制度又遠遠不完善,同時人為的腐敗漏洞比大閘蟹還多。

例如香港記者曾在江蘇蟹場問那位徐場長,"國家有沒有禁止或者化驗標準?"
徐場長毫不忌諱地說,"笑話,你不瞭解國情吧!放藥多少靠經驗。上市測試也沒個准,他高興就放行,不高興,再乾淨也沒用!"

當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稱為最勇敢的人。但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還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進入了一不怕苦(吃蟹好辛苦)、二不怕死的境地。

但他們不是正在被"謀殺"嗎!

議題探索引申:

該議題說明現實生活中,藥物濫用的窘境。其實在討論中,我們發現藥物濫用可以分為兩點。本篇議題首先以生物濫用為主要,另一層面則是探討成癮藥物的濫用。

我們先以生物學的角度,首先講求生物鏈的概念,其中不缺乏毒素累積的問題,人類是屬於雜食性的動物,飼養的食用動物中,假以過多藥劑的飼料餵養,其累積的毒素顯示,對於人體的健康是相當具備威脅性。在媒體的報導中,缺乏道德的生產者,使用大量抗生素藥物,目的促使該產物進行快速生長,進行商業行為。
但在藥物如此容易獲取的環境下,政府是否能有效去控管藥物的去向以及使用方式,這是該議題下產生的聯想。




傳統報紙與網路報紙的差異

我們將傳統報紙跟網路報紙的差異,以數個標題來做討論:
##CONTINUE##
一、時間限制
傳統報紙在發布新聞的時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像早報必須在午夜12點之前排版完成,晚報也是要中午之前完成,在時間的機動性上嚴重受限,假使在發送途中有重大資訊,就必須在下一個早或晚報才能登報,這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傳播速度有些不足。而網路報紙則克服這個缺點,它可以時時更新網頁內容,讓點閱的人可以方便且迅速的收取資訊。

二、地域限制
傳統報紙在收發新聞上有地域上的限制,因此再每一個地區的報紙內容會有所差異,像台中就只有台中的地區版,高雄也有自己的區域版,這讓常往返 他地的人,無法容易獲得其他訊息,這在傳播廣度上有所限制。在網路報紙裡就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上傳各區的新聞,但也並非網路報紙所給的各區資訊精確性。

三、版面限制
因傳統報紙在出版成本有所限制,而使的各大傳統報紙版面有所不同,因此在收播資訊上,必須有所取捨,使得有些資訊會受到報社人員的主觀性而無法傳播。然而網路報紙就不會受版面限制,可以隨意上傳他所認可的資訊,但也可以說他在選取新聞上不會太精細。雖然網路報紙可以克服傳統報紙的數個缺失,但在精確度上並沒有比傳統報紙來的高,其準確性有時反而低於傳統報紙,因此網路報紙現在還無法取代傳統報紙。




台灣媒體的亂象(一)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是我收集的一些媒體亂象的書籤,我真的覺得台灣的媒體還有太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CONTINUE##




從新聞中選擇議題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是最近選出來的三個議題。



##CONTINUE##




非議題新聞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只是垃圾的非議題新聞。



##CONTINUE##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從新聞中選擇議題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是最近選出來的三個議題。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2:31:00
1. Web 2.0
Web 2.0是以用戶為導向,建構新一代的社群網路服務。用戶主動積極的參與和貢獻,才能催化Web 2.0的價值。
網路的發展在90年代末期面臨泡沫化,但是現在Web2.0的改變,讓世界上許多人的網路生活改變,2.0究竟是什麼?他改變了什麼?網路會怎麼下去?

2. 台灣中學生 未來要上守貞課?
未來很有可能中學生要多上一門課,叫做守貞課,學生不太反對,但都強調,男女都應該守貞,不能只規定女生,不過老師們倒是覺得只強調守貞,而不重生命教育,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這是女性主義?還是男性沙文主義?性開放?還是性封閉?

3.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報紙烏龍新聞 去年10月11月創新高 2007.01.02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日電)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今晚公布最新的「報紙觀察報告」指出,去年十月至十一月,各主要報紙的錯、假「烏龍新聞」創下紀錄,單月分別高達三十三則與三十四則,新防會呼籲報業及社會各界應關注新聞專業遭受政治侵蝕的惡化現象。

新聞專業的低落以及質變,大家所察覺卻又沒有改變,究竟新聞變成怎麼樣?將來還能做什麼?這些都是必須關注的事件。

非議題新聞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只是垃圾的非議題新聞。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2:31:35
非議題:
日常新聞,多數為無關緊要的,分類如下:
  A、某區域的趣聞
  B、商品的置入性行銷
  C、娛樂區域的推銷
  D、僅為事件的單純陳述

【五年來,與台北脫節,13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繁榮與蕭條,區隔了台灣的地景。根據主計處最新家庭收支調查,過去五年,台灣區域差距擴大,23縣市中,有13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下滑,花縣一戶降8萬最多。「全球化讓台灣的邊緣,加速邊緣。」後山台東唯一一所大學台東大學的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夏黎明分析。數字顯示,貧窮的縣市正加速貧窮。民國九十四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最低的十個縣市,有九個比五年前還窮。第四窮的花蓮縣下滑最多,每家可支配所得比五年前少了近八萬。第二窮的澎湖縣下滑次多,每戶少近七萬。
第五窮的嘉義縣每戶少四萬七千元,下滑金額排第三。至於台灣最窮的台東縣,比五年前少了四萬四千元。主計處官員說,去年由於天候異常,農業損失嚴重,因此農業縣收入因此下降。但拉長趨勢,細究過去每年數字,在家戶變窮的十三個縣市中,除了台南縣趨勢比較不明朗,台北市與新竹市變化幅度極小外,其餘十縣市家庭收入下降的趨勢都很明確。另一個指標,更能顯示全球化好處集中在大台北都會區的現象。跟五年前比較,基隆市與台北市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分別增加七.六萬與五.四萬,遠遠高於全台灣平均。而雲林縣、澎湖縣五年來,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反而縮水一.九萬與一.六萬。屏東縣只多了兩百元,總統陳水扁的故鄉台南縣也只多了兩千元。夏黎明認為,類似花東,農業縣最重要的主力是公教人員,過去十年公教人員幾乎沒調薪,幾乎沒有中產階級。結構上的弱勢,全球化加速了這樣的效應,使得邊緣化速度加快了。 (2006/9/24, ref. 中時)




營養午餐「差很多」, 台北→台東, 15元大「貧」頸。

一年多前才從台北回鄉工作的林明璋,原在台北招標營養午餐的團膳公司工作。考進台東教育局,有營養師執照的他,負責東縣二萬六千個中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吃得真的差很多」他說。當台北菁英已把焦點轉移到下一代的英語教育,忙著上才藝班,不想輸在起跑點,台東縣卻還在為小孩子的吃而奮鬥。根據主計處統計,台東平均家戶所得不到60萬,只有台北市123萬的一半;連最基本的營養午餐費,台東只敢收30元,比起台北40到45元的差異,硬生生就是少了15元。林明璋比較,為了搶生意,加上預算夠,經濟規模足,台北縣市小孩的營養午餐會有很多變化。有時吃披薩,餐後常有小點心。連便當袋,都是廠商做好,送給所有的小朋友。但台東學生人數在三百人以下的中小學校數高達七十三所,不符經濟規模,加上地處偏遠,只能自設廚房辦營養午餐。三十元的營養午餐裡,扣掉廚工薪水、菜錢,預算更少。據教部統計,類似台東這種情況的,還有花蓮、苗栗、南投、台南等農業縣。既然辦得這麼辛苦,為什麼不提高預算?台東多位校長與教育局官員一致反應是,連30元都繳不起了,要怎麼提高。教部體育司呂金源說,近幾年,教育部放寬補助營養午餐的標準,應已沒孩子吃不到營養午餐了。但各縣市收費不一,還是要看家長經濟狀況。在台東四分之一的孩子靠政府補助營養午餐,是全國補助比例最高的縣市,要調高收費根本不可能。台北與台東的距離,15元的距離,是一個基本營養的貧富差距。 (2006/9/24, ref. 中時)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6:01:13
素材檔A
15元,看起來不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不過將15元擴大到全縣市或全台灣時,這也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常常在說經濟不景氣,那這種城鄉差距是永遠無解的嗎?更擴大來看,我們現在窮到連小學生的飯錢都付不出來了嗎?政府沒有方案?縣市的補助在哪邊?不想個辦法小學生的午餐權利在哪裡?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9萬監視器,7成眼盲盲】

縣市政府為改善治安,近幾年陸續投下數十億元普設監視器,全國估計已裝了八萬九千多具,情況宛如早年「選舉路燈」翻版,但品質不佳、缺少維修,監視器半盲或全盲推估至少七成,採購弊端不斷,問題叢生。
去年七月發生在宜蘭縣的周姓石材商人命案,周被歹徒連人帶車推落南方澳漁港,警方調閱北宜、濱海公路各路口監視器錄影帶,結果不是畫質太差,就是監視器被颱風吹歪,沒錄到車輛影像,更甭提歹徒蹤跡了。幸好,南方澳南天宮前安裝一具高倍數紅外線監視器發揮功效,錄到了被害人及歹徒的車輛行蹤,雖然只有短短兩秒鐘,但是車號、車上人員都錄得一清二楚,成了破案關鍵。桃園縣有幾個鄉的路口監視器損壞率達七成,六月大園鄉一幢出租公寓遭人縱火,造成二死五傷,警方調閱附近監視錄影帶,沒想到監視器都是「全盲」。監視器成了選舉酬庸品,採購幾乎談不上品質,桃園縣觀音鄉監視系統主機可用率掛零;大園鄉有不少監視器只有空殼子,裡面沒有鏡頭,好像「盲人的眼睛」是裝飾用的。檢調深入追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都有採購圍標疑雲,不僅多名鄉鎮長中箭落馬,身陷弊案,還扯出六名大學教授擔任評選委員涉嫌索賄,掩護指定廠商得標,風波持續擴大。(2006/12/18, ref. udn)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5:58:31
素材檔A
九萬隻監視器,有七成以上毫無作用。這些花了天文數字搭建出來的監視網絡形同虛設,那我們的安全保障在哪邊?出了事情結果監視器啥都沒錄到,那我們要它做什麼?那當初設下這些監視器的作用?沒有單位要負責保養嗎?保養的經費又要從百姓這邊剝一層皮嗎?這樣的政府和相關單位都不用想辦法嗎?那我們百姓又能做什麼加強治安嗎?

【5成學童曾遭性霸凌,直言「想死了算了」】

台灣孩子的煩惱和危機日增,兒福團體公布調查指出,國小校園裡,逾5成兒童曾有被性霸凌的經驗,8成孩子曾目睹別人被性霸凌,有一成遭到性霸凌的孩子,難過到「想死了算了」。根據這項調查,平均7個孩子裡就有一個幾乎天天被嘲笑身材和性徵、開黃腔或侵犯身體。兒福聯盟基金會開辦「哎唷喂呀」兒童專線四年,一年平均接獲三千多通小朋友的電話,訴說生活各種煩惱。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孩子的求助電話中,逾三成是同儕相處問題,而且又以校園霸凌最嚴重。
兒盟今年6月特別針對全台北、中、南、東的四、五年級男女學童進行性霸凌抽樣訪問,共計121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國小校園中,52%的孩子曾有被性霸凌的經驗,80%曾目睹同學遭受性霸凌。更令人擔心的是,兒盟發現,遭遇被「性霸凌」的孩子中,30%是每周都會被欺負,更有15%的孩子幾乎是每天遭到性霸凌。兒盟認為這種「隱形暴力」普遍存在於校園。孩子最常被「性霸凌」的方式,是對性徵或身材的嘲笑,占全部被性霸凌者的66%。例如同學亂開黃腔,說黃色笑話,或用波霸、機場等字樣譏笑正在發育的身材。還有51%的性霸凌,來自侵犯身體的行為或遊戲,包括對身體部位有意無意碰觸或偷窺,以屁股、下體和胸部等隱私部位最多。遭受性霸凌的孩子都有非常負面的感受,76%會覺得生氣,36%是難過、23%很無奈,14%是害怕,11%覺得很丟臉,甚至還有10%的孩子直言「想要死了算了」。兒盟憂心,受害兒童長期忍受同儕的性霸凌,不只可能造成孩子身體的傷害,對於兒童心理的傷害更不容小覷,大人如果沒有妥善預防及後續處理,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們錯誤的「性觀念」,甚至演變成「性暴力」,例如今年5月台中便發生國小男童集體性侵一名女童的悲劇。 (2006/9/27, ref. udn)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5:57:18
素材檔A
性騷擾,一直是處在社會間的一個議題,在辦公室、職場甚至是學校的校園裡,現在性霸凌的議題,持續受到大家的注目,本文所舉出來的數據與實際情形是否相符?為何性霸凌在校園會如此盛行?有辦法喝止這種情形嗎?

靜宜大學五十問

1. 你知道靜宜大學各大樓的名字嗎?
2. 你知道靜宜的游泳池有多長嗎?
3. 你知道校門口進來的空地名字嗎?
4. 你知道靜宜的BBS的網址嗎?
5. 你習慣去靜園還是宜園吃飯?

6. 你知道靜宜的夜市是禮拜幾會出現?
7. 你知道校慶是幾號嗎?
8. 你有參加學系會嗎?
9. 你記得迎新宿營的學長姐名字嗎?
10. 你知道校園裡面的校狗名字嗎?
11. 你有去過學校後山看夜景嗎?
12. 你有在中棲路上出過車禍嗎?
13. 你看過校門口下雨時候的土石流嗎?
14. 你是住在學校宿舍還是住在校外?
15. 你有把泡麵的垃圾丟在飲水機上面嗎?
16. 你有去過圖書館借過書,或者去看過電影嗎?
17. 你都是坐火車還是客運回家?
18. 你有加入社團嗎?
19. 你有在中棲路上被開過罰單嗎?
20. 你有在靜宜被偷過東西嗎?
21. 你有在靜宜看過「遛鳥俠」嗎?
22. 你有聽過或者看過在廁所出沒的偷窺狂嗎?
23. 你有參加過服務學習課程嗎?
24. 你是去那邊服務?
25. 你有常常去開班會嗎?
26. 你知道靜宜的退學規定嗎?
27. 你有感受過被退學的壓力嗎?
28. 你有去過高美濕地或者大甲鎮瀾宮這些台中景點嗎?
29. 你有聽過靜宜希嘉女宿的鬼故事嗎?
30. 你有搭過校車嗎?
31. 你有去看過校醫嗎?
32. 你在靜宜印象最深的食物是什麼?
33. 你知道「靜宜」兩個字的由來嗎?
34. 你知道學校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學校嗎?
35. 靜宜究竟有多久的歷史?
36. 你去夜市都吃些什麼?
37. 你知道學校最高的大樓叫什麼嗎?
38. 你有去過收發室收過信或者包裹嗎?
39. 你有去過器材室借過東西嗎?
40. 你的體育選了什麼課?
41. 你有去過台中的Pub嗎?
42. 你有去過東海大學聖誕敲鐘嗎?
43. 你有交同校的男/女朋友嗎?
44. 你們班上有班對嗎?
45. 你有看過「把愛傳出去」嗎?
46. 你有去過學校教堂嗎?
47. 你最喜歡的老師是?
48. 你最討厭的老師是?
49. 你對自己的科系滿意嗎?
50. 你能不能順利畢業?

【反墮胎思考期,校園最HOT話題】

行政院十月通過《生育保健法》修正草案,要求婦女墮胎前需思考三天,意外引發新校園運動。台大、政大等透過網路和MSN在校際間發起連署,目前已有超過兩千人參與,反對強制女性接受諮詢和三天思考期,今天到立法院抗議。在台大、政大、世新、銘傳和台北科技大學發起下,這份網路連署快速在校際間傳播並引發討論。
發起人之一世新大學性別所學生彭心筠表示,行政院會通過生保法修正草案後,台大和政大等五校女研所曾出面支持婦女團體表達反對之意,隨後透過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版(BBS站等)釋放連署訊息,MSN也派上用場,鼓勵大家連署聲援。同樣是發起人的活動總召台大國發所學生許慈育說,各校議題性社團也響應,台大除女研社外,還有大新社、大論社、實筆社、勞工社和濁水溪社等八個社團。短時間內已超過兩千人連署,還有人遠從國外聲援加入連署活動。校際連署主要訴求有三點,一,反對生育保健法明文規定三天思考期;二,反對女性強制接受諮詢;三,政府應改善良好的生育環境和福利措施,才可能提高婦女生育意願。彭心筠強調,他們要爭取的是女性對身體的自主權,也是最基本的人權。發起的學生社團今天到立法院,以行動劇表達抗議,希望能阻擋立委通過該法案。許慈育說,已準備連署書將遞交給立法委員,同時要爭取進入立法院,參加今天院內有關生保法草案的公聽會,希望立委能聽取學生最真實的聲音。(2006/12/11, ref. 中時)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5:51:16
資料庫B
標題:【反墮胎思考期,校園最HOT話題】

議題探索引申:

其實在討論這議題同時,關於守貞教育條款的相關議題,其實在於題目上是有相等的意味在,問題在於,對於女性的層面來說,是歧視的。這方面的法令問題,造女性自主判斷的權利,遭受剝奪。這是相當不公平的,在相關的議題中,婦女團體反對法律對女性強制施行墮胎諮詢,說明是歧視女性的智商。在議題之中,該探索應該是關於性教育的宣導,而不是採取法律的鉗制,反而造成反感。

【蘇格蘭風笛為誰響?】

蘇格蘭風笛為誰響?
----我聽到了蘇格蘭獨立心聲
作者:邱斐顯

十五年前,我走了一趟蘇格蘭。蘇格蘭男子身穿長裙,手握風笛,吹奏民謠,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我寫下心中感觸。這篇文章,封存已久,未曾發表。
最近半年來,台灣的政局發展,起起伏伏,人心惶惶,讓我想起當年蘇格蘭之旅,雖然這是陳年往事,但卻是歷歷如繪。
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一年,我在英國進修社會學碩士學位,我對蘇格蘭高漲的獨立意識便時有耳聞。一九九二年夏天,我獨自一個人,再度踏上英國的國度,並以自助旅行的方式,深入造訪蘇格蘭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強烈的感覺。

我在蘇格蘭待了八、九天。這些日子裡,點點滴滴人、事、物的回憶,使我對蘇格蘭人追求獨立自主之決心,有著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從倫敦,一路搭乘英國境內的快速火車(Intercity),抵達蘇格蘭的依凡尼斯(Inverness)。依凡尼斯是蘇格蘭北方一個非常有名的港口城市。從依凡尼斯可搭船在尼斯湖(Loch Ness)上航行,探訪傳說中的水怪,因此到依凡尼斯一遊的觀光客相當多。

第二天早上,在我下塌的小旅館(B & B, 即只提供客房住宿一夜與次日早餐的 Bed and Breakfast)用早餐時,我遇見了一群來自西班牙的、年輕的自助旅行旅客。

他們在餐桌上,問起了這家小旅館的老板娘------一個外型微胖但和藹可親的女主人,說道:「我們想去卡萊(Carlisle),請問,怎麼去?」餐廳裡,不少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也好奇地期待著她的答覆。
誰知道女主人一聽,表情驚訝不已,對這群旅客提高音調,大聲地說﹕「什麼?你們昨天才剛從歐陸來到蘇格蘭,今天就要離開蘇格蘭去英格蘭?蘇格蘭的風景比英格蘭美,而且更值得玩!卡萊位在英國中北部,不是蘇格蘭屬地,而是英格蘭屬地。我建議你們好好考慮考慮,改變一下你們的計劃吧!」雖然這位女主人終究還是無法改變他們的心意,但她那種以蘇格蘭為傲的態度,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蘇格蘭最聞名的節目,莫過於蘇格蘭秀(Scottish Show)。蘇格蘭秀的特色在於結合音樂、舞蹈,與當地的風俗文化於一身。尤其是,蘇格蘭男子身穿長裙,手握風笛,吹奏民謠,非常吸引外國遊客。

一天晚上,我到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Edinburgh)的一個當地飯店,去欣賞聞名遐邇的蘇格蘭秀。這個蘇格蘭秀的主持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他詼諧幽默的言談舉止,常常逗得看秀的觀眾開懷大笑。在他載歌載舞的開場白之後,他問在場的觀眾說﹕「我知道你們來自世界各國,現在,請各位觀眾合作一下,我點到名的請舉起手。」

主持人開始問了。法國?有人舉手!德國?有人!美國?有!瑞士?有!日本?有!韓國?有!西班牙?有!義大利?有!挪威?有!丹麥?有!
為了怕他遺漏,我還自告奮勇地向他大喊道﹕「還有台灣!」。主持人馬上幫我補充道:「好,台灣!」

隨後主持人拋出一個敏感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來自我們南方的鄰國----英格蘭的?」話一出口,頓時全場鴉雀 無聲。老先生接著說﹕「唉呀!別害羞嘛!我知道一定有的。對不對?」終於,過了兩秒鐘,四位散坐在不同角落的英格蘭人,怯生生地舉起手來。觀眾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而我卻被這一幕幕的場景震撼了。我有點意外,因為這位老先生是這麼「直率」地去消遣「英格蘭人」。

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整座城市坐落在蘇格蘭高地的一塊小山丘上。由於地形特殊,因此造就了不少奇特的風景名勝。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概略地飽覽一番愛丁堡的全貌,我選擇了最簡便的途徑------搭乘市區遊覽巴士。

愛丁堡火車站的對面,停了兩輛市區遊覽巴士。我走近巴士,打算向售票員詢問票價,卻發現,只有一位身材粗壯並蓄留鬍子的售票員,在巴士外兜售車票。他一個人同時收取這兩輛遊覽巴士的車費。除了巴士車廂的外觀及廣告外,我分辨不出它們的差異。我問這位售票員,他告訴我,一個票價四英鎊,另一個則五英鎊。我問他﹕「你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我搭哪一輛比好呢?」

這位售票員很大方地朝著巴士上的司機笑一笑,然後對我說﹕「四英鎊的這輛巴士,很棒!五英鎊的那輛,糟透了!」又是一個出人意料外的答案。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忍不住問他﹕「怎麼會這樣?」他告訴我﹕「很簡單!四英鎊的巴士是蘇格蘭政府經營的!」

「哦,我懂了!五英鎊的巴士是英格蘭政府經營的!」於是我把四英鎊給了這位售票員,搭上了這班蘇格蘭政府經營的市區遊覽巴士。

一趟蘇格蘭之旅下來,我不停地想,難怪蘇格蘭人民強烈的獨立意識舉世皆知。 原來他們的獨立意識,早就內化到人民的心中,並且表現在日常生活上。任何一 個市井小民在面對外國遊客時,都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去向他們表達「蘇格蘭是最 好的」、「蘇格蘭要獨立」的觀念。

反觀台灣,事實上,台灣的主權早就獨立於中國之外,然而,有獨立意識的台灣人,在台灣總人口之中的比例並不高,而有獨立意識的台灣人,又絕大多數是「政治上」認同台灣的獨立意識者。蘇格蘭人如此心口合一,打從「文化上」、「生活上」認同自己的民族,並極力要求獨立的情形,台灣很難找得到!

從「希望獨立」到「真正獨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奮鬥。但是,十年多前,心裡想獨立,嘴巴講獨立,蘇格蘭人能做得到的地步,我們台灣人,長夜漫漫,更待何時﹖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5:49:25
資料庫B
標題:【台灣與蘇格蘭獨立】

議題探索引申:

一個國家的獨立,在於集體人民的向心力與否,任何方式都可以採用。獨立以後是否能夠生存、發展,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支持。端看獨立後的國家是否有各方面的競爭力,而不是一個弱勢的大族群。尋求合法的國際關係,但是在台灣,台獨一詞語,常常被使用在政治鬥爭的名詞使用,經常拿來在分化分離的使用範圍,關於台獨各方面見解不一。之前的「正名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民眾對於這方面的議題,許多人是受到政治的煽動而引發,相當可惜。爭取台灣在國際的地位,這是需要長時間去規劃,讓民眾理解台灣在國際間的地位,而不是一昧的製造族群分裂。最重要的是既得權益的享受者,不要緊緊地抱住以往的守舊觀念。而是以全新的態度去面對台灣在國際間的問題。

【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新聞本文:
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據媒體報導,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去年在北大演講時,談到毒黃鱔問題。他說,當年七月,他到蘇州參加會議用餐時,一位科學院環境研究所知名學者對他說,你們知道如今的黃鱔為什麼長得這麼快嗎?就是因為飼養者用了激素,人吃了黃鱔,這些激素在人體內七、八年還要發揮作用。"陳志武說,聽到這話之後,嚇得那些與學者們沒人再敢吃黃鱔了。陳志武還說,"我有一個親戚是賣豆芽的,他對我說這些豆芽不能吃,用了激素,本來要五天才能長大的豆芽只要一天就長好了。本村人知道這些,都不去買這種豆芽,都是賣給廣州,一卡車一卡車,一夜之間就到了廣州菜市場。
不僅黃鱔、豆芽,還有廣東、香港人最愛吃的大閘蟹,也是用激素餵養的。江蘇是中國盛產大閘蟹之地,有600多個蟹場。香港廣東的大閘蟹,多是從江蘇運來的。香港壹週刊》去年十月報導說,"香港人喜歡吃大閘蟹,蟹價越來越便宜,幾乎成為市民家常便菜。大閘蟹賣得愈便宜,市民吃得愈凶。"大閘蟹怎麼越賣越便宜,是大豐收嗎?該刊記者專程到江蘇蟹場採訪,結果發現,那些大閘蟹都是用激素快速養成的。

澄陽湖大閘蟹一般至少兩年才能長到二兩以上,但江蘇養殖場的大閘蟹,使用激素之後,都是一年蟹,當年下苗,當年養成上市。《壹週刊》的記者把從江蘇蟹場買回來的螃蟹送到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化驗發現,蟹肉中有激素,還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抗菌素。
江蘇使用"高科技"養蟹聞名的"大發水產養殖場"徐場長對香港記者說,"從蟹苗到上市,至少要十種藥,例如氯黴素、土黴素、乙醇、痢特靈、諾氟沙星、恩諾沙星、病毒靈、多西黴素、己烯雌酚等等。"他還謙虛地說,他們比較守本份,福建人更毒,在蟹產卵時喂避孕藥,這樣母蟹不會變瘦,蟹苗更容易長大。說著,這位蟹場負責人撈出兩隻大蟹對記者說?"你看看,多凶,不吃藥哪有這?凶!"

當記者問這?做不是害人嗎?這位場長直率地說,"現在的魚類、家禽類,哪一樣不是靠藥物長大的!"你不這樣做,別人做,你還能做生意嗎!
香港記者在江蘇蟹場看到,"工人將藥物攙入飼料,站在船上撒飼料,有如天女散花。"江蘇的大閘蟹,多數外銷香港、廣東,而且使用飛機運,當晚撈蟹,次日上午就運到香港、深圳,下午就上市,晚上香港人就吃到嘴了。那位徐場長透露,為了防止運輸途中大閘蟹死亡,他們在捕蟹前再喂一次抗菌素。而24小時後,那些抗菌素就經蟹肉到了港人肚子?堙C香港記者說,在"大發養殖場"附近路上,隨處可見"蟹藥店"。
他們進去一家,賣藥人一下子拿出十多包不同種類的藥物,並告訴記者用法為土黴素每百斤飼料攙500顆、痢特靈每百斤飼料攙8兩、乙醇每百斤飼料攙9兩......

壹週刊》記者把從港九、新界、深圳、江蘇四個地方買回的12只大閘蟹,送去化驗,結果發現11個樣本有土黴素,6個樣本有氯黴素。土黴素屬"過時"抗菌素,因副作用太多,已很少使用;而氯黴素屬香港違禁物質,因會壓抑骨髓功能,影響人體產生血球和血小板,導致貧血、抵抗力下降和凝血困難問題。孕婦吃了含有土黴素的毒蟹,胎兒的骨質會變灰、變脆。香港記者在江蘇瞭解到,蟹場附近的女性,很多因吃了帶毒的大閘蟹而有流產症。在"大發蟹場"附近住的周紅梅說,"我生在水邊,吃水產長大,懷上三個孩子都流產。後來醫生禁止我吃螃蟹,說?堶悸疑蘆奐|對我不利,我照做了,才有了這個小寶寶。"

除了使用激素、抗菌素,江蘇的蟹場還使用死貓、死狗、死鴨禽等餵養大閘蟹。江蘇"新群蟹場"被稱為"李叔"的負責人的床下就放著兩隻未剝皮的死狗,還有一堆死雞鴨。他說,"一星期放一次,蟹特別喜歡吃爛肉!"香港記者看到蟹塘中浮著一隻剝了皮的死狗,兩隻大閘蟹爬在狗上進食。水面的狗血紅中帶紫,狗頭呲牙咧嘴,樣子很恐怖。但那位"李叔"卻很輕鬆地從他的床下拖出一隻死狗,剝去皮毛,拎著狗腿對記者得意地說:"這是天然飼料,我的蟹營養豐富,從小吃肉,不像別人的蟹從小吃藥! "

但這些狗都是走私團夥將路上的狗用劇毒氰化鉀毒死後,拿來出售的,本身就是毒狗。養蟹的人說,現在大閘蟹飼料有兩種:素和葷。吃素就是喂激素,以及土黴素、氯黴素,金黴素等抗菌素;吃葷就是往蟹塘?堨策漯砥B死豬、死雞、死老鼠、死魚、死蝦,這叫"天然飼料"。

江蘇陽澄湖出產的大閘蟹最出名,但據水產部門統計,陽澄湖的一級大閘蟹,每年只產一萬三千隻。但去年香港人吃了一千三百萬隻螃蟹(平均每人吃兩隻),可見大部份都是冒牌貨。江蘇淡水研究所工程師唐天德說,現在全中國除西藏外,都說出售宗陽澄湖大閘蟹,但八成以上是雜種蟹;是毒蟹。

廣東人、香港人還喜歡吃烏龜,認為大補。但養殖戶用避孕藥替烏龜龜肥,本來五、六年才長大的烏龜,現在一兩年就能上市。香港人和廣東人還喜歡吃蛇,但據深圳《晶報》報導,蛇場為了使蛇在短期內份量加重,也喂避孕藥。深圳、香港市面出售的蛇,體形肥肥大大的都是食藥蛇。

據廣州《南方週末》報導,中國每年生產700噸諾酮類(一種抗菌素),但其中有一半被蟹場、蛇場、烏龜場、黃鱔場等養殖業用掉;再加上其他種類的抗菌素,不知總數有多少噸,最後全部轉到了香港人、廣東人,以至各地中國人的肚子?堙A不知慢性殺死了多少國人。誰知道這薩斯病是不是這些毒藥經毒動物再轉化到人體後產生的呢?專家們不是說這種病毒以前只在動物體內產生過嗎。

這些毒螃蟹、毒蛇、毒黃鱔、毒烏龜等,只是當今中國摻毒食品的巨大冰山一角。在中國人突然有了發財致富的機會、卻又處於一個無法無天的道德真空(既無宗教信仰,傳統倫理也全部淪喪)狀態下,那種不顧一切賺錢的慾念,可以誘發出人性中最冷漠、最惡毒、最瘋狂的部份。像往番茄、葡萄等水果上撒藥、塗色以增加鮮亮等,都根本不足一提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食品檢驗制度又遠遠不完善,同時人為的腐敗漏洞比大閘蟹還多。

例如香港記者曾在江蘇蟹場問那位徐場長,"國家有沒有禁止或者化驗標準?"
徐場長毫不忌諱地說,"笑話,你不瞭解國情吧!放藥多少靠經驗。上市測試也沒個准,他高興就放行,不高興,再乾淨也沒用!"

當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稱為最勇敢的人。但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還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進入了一不怕苦(吃蟹好辛苦)、二不怕死的境地。

但他們不是正在被"謀殺"嗎!

  • 留言者: zanfid
  • Email: viking.lu@gmail.com
  • 網址: http://blog.roodo.com/zanfid
  • 日期: 2007-01-18 15:47:31
資料庫B
標題:【今天敢吃中國大閘蟹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議題探索引申:

該議題說明現實生活中,藥物濫用的窘境。其實在討論中,我們發現藥物濫用可以分為兩點。本篇議題首先以生物濫用為主要,另一層面則是探討成癮藥物的濫用。

我們先以生物學的角度,首先講求生物鏈的概念,其中不缺乏毒素累積的問題,人類是屬於雜食性的動物,飼養的食用動物中,假以過多藥劑的飼料餵養,其累積的毒素顯示,對於人體的健康是相當具備威脅性。在媒體的報導中,缺乏道德的生產者,使用大量抗生素藥物,目的促使該產物進行快速生長,進行商業行為。
但在藥物如此容易獲取的環境下,政府是否能有效去控管藥物的去向以及使用方式,這是該議題下產生的聯想。

傳統報紙與網路報紙的差異

我們將傳統報紙跟網路報紙的差異,以數個標題來做討論:
一、時間限制
傳統報紙在發布新聞的時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像早報必須在午夜12點之前排版完成,晚報也是要中午之前完成,在時間的機動性上嚴重受限,假使在發送途中有重大資訊,就必須在下一個早或晚報才能登報,這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傳播速度有些不足。
而網路報紙則克服這個缺點,它可以時時更新網頁內容,讓點閱的人可以方便且迅速的收取資訊。
二、地域限制
傳統報紙在收發新聞上有地域上的限制,因此再每一個地區的報紙內容
會有所差異,像台中就只有台中的地區版,高雄也有自己的區域版,這讓常
往返 他地的人,無法容易獲得其他訊息,這在傳播廣度上有所限制。
在網路報紙裡就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上傳各區的新聞,但也並非網路
報紙所給的各區資訊精確性。
三、版面限制
因傳統報紙在出版成本有所限制,而使的各大傳統報紙版面有所不同,
因此在收播資訊上,必須有所取捨,使得有些資訊會受到報社人員的主觀性
而無法傳播。
然而網路報紙就不會受版面限制,可以隨意上傳他所認可的資訊,但也
可以說他在選取新聞上不會太精細。
雖然網路報紙可以克服傳統報紙的數個缺失,但在精確度上並沒有比傳統報紙來的高,其準確性有時反而低於傳統報紙,因此網路報紙現在還無法取代傳統報紙。

台灣媒體的亂象(一)

[2007/01/18] HEMiDEMi大冒險

這些是我收集的一些媒體亂象的書籤,我真的覺得台灣的媒體還有太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Who are you?

每天每天,我都問我自己,我是誰?你又是誰?也許我們甚麼都不是,我們不是神,不是英雄,不是惡魔,不是,我們甚麼都不是,我們只是人,同時有著好與壞,或許這個好與壞的分界也不存在,我活著,因為我存在,我存在,因為偶然?

每個哲學家都想問,每個人都想知道答案,人類自能思考以來,真的有人參透了嗎?
whoareyou

感謝安德森介紹的一首《One of us》(我們之中),聽著聽著不知不覺變成吶喊,跟著曲子yeah~yeah~yeah,每一句都讓我的眼淚多流一點。我為甚麼流淚,其實我也不知道,自我投射了甚麼景象,或許神真的偉大,或許神真的慈愛,但是沒有他的日子會怎麼樣?誰知道呢。

我又想起今天看的文章,文章最後這樣寫了一句:

「沒有愛,這個世界真是他媽的狗屁。」

原來我在幹訐全世界,也在幹訐我自己;一面罵著企業污染了地球,一面騎著機車用著他們的產品。